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量化考核症结何在

量化考核症结何在


贺卫方


【全文】
  现在的学术考核,一个最突出的标准就是突出了量的要求。例如,规定各种职称的教师每年必须发表几篇论文,晋升职称时必须达到论文或专著量的要求,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也必须发表论文。这导致了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发表,同时学术界屡见不鲜的学术抄袭与造假、学术腐败,刊物收取版面费等很多问题。应该说都与学术量化评价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情况的严重性表明学术界已经乱了方寸,其症结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准和学术贡献。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个行业的人口都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比如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的有25万人以上,光正规大学就是1300所以上。这么多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当然会存在着管理上的困难:如何分配稀缺的高级职称以及荣誉、财富等。之所以量化的标准如此盛行,是因为这个标准最简单,只要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字数就可以了。当然,文章存在优劣之别也是一个常识,在不能对于每一篇论文或专著进行有效鉴别时,一个省心省力的办法便是把刊物或出版社加以分级,在级别高的刊物上发文章,其权重就高一些。操作容易是一个很大的诱因。
  很明显,一味地追求操作上的便利也许正是我们教育与科研体制上的缺陷——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官僚化——所带来的结果。实际上,大学多元化,比如有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平等竞争,大家通过培养学生和发表成果来获得更高的声望,吸引捐助,就会使得大学去寻求一种更合理的模式。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有点像企业,为什么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一样?过去吃“大锅饭”的时候,国有企业的老板,与其说是老板,倒不如说是在做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他的官保住,保官靠的就是不出事,而且他没有责任心,企业赚多少钱和他的收入是没有关系的,他的固定工资是1000块钱的话,他就拿1000块钱,多拿一分就是腐败,在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完全没有活力,因为它没有竞争。大学的体制也必须引进真正意义上的的竞争。但现行政策却不让今天的民营大学(学院)进入竞争,这种大学根本不成气候,国家的政策明显地是歧视它们的,不允许它们和现有的国立大学进行竞争。好的制度其实是通过竞争创造的。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大学其实是多元化的,有国立大学,有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有教会大学(如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需要竞争的。人们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是要考虑大学是否有一流的学者和良好的管理,这些是学生及家长所看重的。这就逼迫大学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去吸引优秀学者。为什么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而“三顾茅庐”?现在需要采取某种措施来使得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更加合理化,不要仅仅把它理解为一个远去的神话。如果大学体制不一样的话,比方说私立大学,它的董事会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把最优秀人才从副教授提升为教授,即使他只有一篇文章,但这篇文章乃是这个领域里的划时代作品。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