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一个国家的民法典能否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不朽之作,其“核心竞争力”是有没有大师级的民法专家,没有学贯中西的民法学泰斗,没有一流的能工巧匠,建造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法圣典不能说是痴人说梦,也是水中望月。
第三,我们的立法技术是否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有没有世界上最完美、没先进,最受人尊崇的立法技术?怎么解释我们现在的好多立法好象杨白劳的衣服——到处都是“补丁”,今天一个修正案,明天一个修正案,简直是“大漏勺”,这样的立法技术能否“超常发挥”,最起码,保证我们的民法典少打补丁呢?立法难道就是简单的拼凑,把别的国家的法律制度所谓移植(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抄袭)过来,组合组合,一部法律就出台了,太多快好省了!而且象民法典这么庞大的法典编纂活动,我们可是第一次,痛并不快乐!呵呵,即使有一流的民法理论和一流的专家,但如果我们的“装配”技术粗糙,最好的原料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中国组装的日本电器和原装
的价格质量相差悬殊,关键是我们的组装技术上的差距,民事立法也一样!
第四、我们的法律教育是否是二十一世纪最合理、最成功的法律教育模式?
我们的法律老师、法律学生、法律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是否被其他国家特别是两大法系的代表国家所图腾,所借鉴,我们的法律教育培养出了多少素质精良的能够传承现代民法理念的法律人才,我们是否形成了有共同信念的“法律共同体”。没有成功的法律教育,生产不出优秀的产品,谁去传播一流的民法理念,谁去宣传民法的精神?
第五、我们的民众特别是各级领导有没有崇高的法律意识?
法律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是否具有最高的地位,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否成为其一切行为的主导和行动准则?在国民的观念里,法律是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神圣的地位?
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没有科学的法律思想,怎么可能让民众接受最好的私法制度呢?
第六、我们有没有一支精良、廉洁的司法队伍?
我们现有的法官、检察官队伍是世界是最庞大的司法队伍,几十万人,相当于一个集团军的规模,这些法官、检察官就其任用选拨机制、教育背景而言,有多少是通过正规的法律教育进入司法队伍的?他们有没有“法律的道德”(孙晓楼语),他们能具有并向民众传播现代民法的“精神”和“理念”?
第七、我们有没有一个优良的法制环境?
我们的法治环境是不是一个自由、民主、理性的环境,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是否能够容忍最先进的民法制度在中国发芽生根?最先进的民法制度能否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不被践踏?梁彗星先生的《物权法草案》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但依然被当局“枪毙”的事实说明,没有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民事制度的取舍就不可能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