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中一句话的“咬嚼”

  对于法律和史实都十分清楚的问题,再将其模糊化,非后人应为,更非白皮书所应为。
  (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宣布,......”
  现代汉语中,时间状语从句和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具有共时性,也就是说,两者的时态必须相遇,具体可分四类:
  (1) 时间段对时间段(延续性重合)
  例:在我们吃晚饭的时候,他一直不停地打电话。
  (2) 时间点对时间点(交错重合)
  例:当大家将目光投向她时,她却把头扭向一边。
  (3) 时间段对时间点(交错重合)
  例:被害人是在数钱的时候,遭遇抢劫的。
  (4) 时间点对时间段(交错重合)
  例:海啸袭来时,游客们正在“日光浴”。
  在白皮书中,由于时间状语从句中的“重返”和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宣布”都属于时间点意义上的表达,因此,必须符合第二种情形。而从前文我们已经知道“重返”和“宣布”绝没有时间上相交的可能。事实上,1971年的邓小平仍在江西,还未被“解放”。邓小平1973年3月正式复出后 于1974年4月率团赴美国纽约参加第26届联大特别会议,距离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已经过去近三年了。
  显然,如果一定要在一句话中表达“1974年”和“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两层意思,最为简便的办法是将“的时候”改为“之后”。(时间段对时间点)。只是就此句话而言,“之后”与“早在”连用,不仅听起来很别扭、文辞不雅,而且语法上亦有瑕疵。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关涉到的还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常识问题和语法常识问题,那么后一个问题则反映出对“永远不称霸”历史重要性的认识失之肤浅。
  (三)“早在1974年......,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
  《白皮书》是想说明,新中国的“不称霸”的立场由来已久。第一个问题“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简要回顾历史并强调,从古到今,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本段连同标题共1908字。其中叙述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就这一句话,共34个字。而用来证明中国自古代起就奉行和平发展路线的“郑和下西洋”则用了112字。篇幅上的反差映衬出此句话的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说,强调“早在••••••就”是错误的呢?
  1、 与历史事实不符
  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阶段,“反霸”和“不称霸”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不过,不是在1974年,而是在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中。不可否认,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的落实是新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明证,同时也是“反霸”和“不称霸”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如果要强调中国“向世界宣布”,则最迟应在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之时。这些都是历史常识。当然,中苏公开交恶之后,中国的所谓“霸”是有所指的。即使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主要针对国内而发(其实也同时是在向全世界表态),中国通过正式的官方文件“向世界宣布”的时间最晚也应当追溯至1972年2月27日的《中美上海公报》。《公报》第六自然段中称,“中国方面声明,......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里的“不做超级大国”就是“不称霸”的同义词。事实上,中国在1974年之前,每每通过各种形式“向世界宣布”中国不仅不做“超级大国”,而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如之后不久的《中日友好条约》。这些“宣布”均在《白皮书》所言此“早在”之前。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