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刘文:“1915年,欧战正打得难解难分,张君劢匆匆离开德国,回祖国帮助朋友反对洪宪帝制”。李评:据张自己讲:是“去德至英”,因为“欧战方起各国中尤注意东方事者独英而已”(《远生遗著》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页),而且英国媒体较为客观。张在英国碰见吴稚晖后得知,“反袁之同志”黄远生在美国遇害。黄远生于1915年12月25日傍晚6时左右,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美洲支部派人枪杀在美国旧金山都板街的中国餐馆“广州楼”(一说“上海楼”)。被害消息由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少川)于1915年12月27日电告国内。传到英国最快也只能在26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张还在英国。就在25号这一天,蔡锷在云南打响了第一枪。由此,反袁运动此起彼伏,后浪推前浪。张在英时确也发表反袁檄文,被老袁警告。回国不是自投罗网吗?原来,张的返国护照用的虽是“洪宪元年”的官印(说明是合法入境),但张启程却是在第二年的3月,经由西伯利亚从陆路回国的(肯定在东北入境)。据当时的交通状况,沿途至少要走小一个月。而这时的袁世凯已经大势已去,被迫正式宣布取消帝制(3月23日)。这些历史事实只能说明,张拿到返国护照后,又在英国滞留数个月,等待老袁竖起降旗,且不再有自身安全问题,然后才打道回府。怎么能说成是“匆匆离开德国,回祖国帮助朋友反对洪宪帝制呢?”更何况张此行的目的地是东南,既非战犹酣的西南前线,也非如火如荼的华南、中南前线。事实上,张是应同年5月6日正式继任的浙江都督吕公旺(详见李新、李宗一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卷1912-1916年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96页)的邀请,出任省交涉署署长。之后,张的口诛笔伐针对的是袁世凯,而非早已不存在的帝制了。
(5)刘文:“张君劢并非不清楚,德国宪政传统虽然当从1849年的法兰克福
宪法算起,对于德国宪政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的其实是君主立宪的1871年
宪法──俾斯麦的强势专政在君主立宪的框架下使得德意志逐渐成了政治强国。”李评:这个“重大历史作用”要看对谁而言。对催生纳粹政权,自然没有错;但对自由-民主的波恩政府,则是一个违反历史规律的错误。这早已为历史发展本身所证明。事实上,德国宪政史学界是普遍排斥俾斯麦的
宪法的,认为是开倒车。因此,所谓的“重大历史作用”,只能是逆民主共和宪政历史潮流而动的消极作用、反面教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