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

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


赵素萍 赵飞


【摘要】本文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在解析其犯罪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若干措施,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
【关键词】流动人口 犯罪 社会转型
【全文】
  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矛盾冲突的显性体现。特定群体的犯罪在一定时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因此,及时、准确的掌握流动人口的犯罪信息和动向,有利于有效的打击、防控流动人口犯罪,遏止犯罪的高发势头。
  一、特征分析
  流动人口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主体特性明显
  1.青壮年成为高危群体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核心城区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大量的流动人员陆续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一方面流动人口作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随着数量的激增,对流动人口的治理难度也在加大,如果管理不利,后果将不堪设想,会给社会治安带来诸多压力。流动人口本身成分复杂,稳定性差,素质参差不齐,这些是造成流动人口犯罪比例居高的重要条件。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20岁至35岁的青壮年是高危人群, 其涉案人员数量超过流动人口犯罪总体数量的75%。这与这一年龄段的人的特征是相吻合的。他们的思想处于相对定型的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做事情容易冲动,甚至不计后果。
  2. 血缘性、地域性结伙作案
  在流动人口犯罪的案件中,以父子、兄弟、老乡等关系为条件,产生了血缘性、地域性的结伙作案。例如在北京出现的河南帮、四川帮等团伙。他们有组织的、大范围的跨区跳跃作案、连续作案,其中一些流窜团伙,或隐瞒真实身份,或隐瞒案情,已经总结了一套逃避打击的伎俩。流动人口在社会各个阶层中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身在外地,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地区,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承受了社会差别性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因而极易产生极端的心理,在心理认同的条件下,他们就会以结伙的方式,连续的、长时间的对不确定的对象实施犯罪活动;同时,由于风俗习惯、习性爱好等方面大致相同,在异地自然相互吸引,结成帮派,表现出明显的互动同化心理,极易走向团伙作案的道路。在血缘、地缘、物类相聚心理的影响下 ,流动人口犯罪案件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血缘、地域组织性。
  (二)犯罪类型集中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