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落为废品的教科书
管军军
【摘要】举凡废品,最有含金量的是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
举凡废品,最低贱的也是书,因为被称为废品的书简直一无用处。
这里从书的大起大落的角色扮演中,不难看出一种应试教育的成果。
【关键词】买书 卖书 废品
【全文】
买了2006年第一期的读书文摘,第一篇文章就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我的书斋》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我兀自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得书友存在。”季羡林老先生自豪的说自己是北大教授之中的藏书状元。虽然自己也比较爱好藏书,小时候,跟着父母到邮局去寄信,总要吵着买几本小人书回来,所以家中至今保存着那时的连环画,最多的就是《故事大王》和《西游记》,纵然里面的画面极度抽象,但也是喜欢的不得了。但是相对于季老先生一万多册的藏书,这里自己却只有汗颜的份。
几次走在校园,感叹校园的设施的齐全,吃喝住行面面具到,小到一个个明目张胆的校园“黑店”,大到到处林立的银行,无意的注意了一下,一个不大不小的校园里就有工行,农行,中行,外加个邮局,在外求学,钱是最好的东西,样样事情都离不开她,而作为学生,除了自己打工挣钱父母寄的生活费以外,一个唯一的可以换钱的手段就是卖书。
每到开学之际或者放学之际,校外的人就雇上一辆大卡车,早早的等到各栋宿舍楼下等待学生们,在一木板上书:“废品收购,旧书五毛一斤,旧报四毛。”卡车一到,就有学生碌碌续续的扛着整塑料袋的书去卖,有的住在五六楼的就素性把袋扎紧了,从高空把书坠下,场面尤其壮观,常常赢得楼下的一片喝彩,大呼:“再来一袋”。书运到了楼下,就是和老板讨价还价,“你看这些都是新书啊”老板会跟你讲一番道理,学生也就不再争执了,大手一甩:“好了,就着样吧。”然后过秤,付钱,一袋有四五十斤的书,换到手里的也就是二十来块钱,于是三三两两的来到黑店。怀抱一打的饮料,欢欢喜喜的上楼去了。这个场景不断的重复着。不过半天,大概就能收到一卡车的书,然后整卡车的运到城西的废品收购站。女生大都不会卖书的,跟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举凡女生,大都比较容易怀旧,对旧的的东西用过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常常以为卖掉的书就是用过的旧书,其实不然,卖掉的书有时是新书,我大二时候开始不定书,因为校门口,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会有十几个买“旧书”的摊,自己要的书,准能买到,运气好一点的话,还能买到只写了一个大名的新书,那些法学的教科书一般都在五元钱一本,多买了,还可以打折,老板说:“这方面的书,多得是,一个班来买,都有。”在旧摊上,最常见的书除了法学类的,就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四六级的辅导书了,多得泛滥的一类就是《毛概》《邓三》《马哲》,老板坦然的说,这类书最多,但也最好销。机械类的考研的一类倒一般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