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法学漫谈:作为理想尺度的效率(1)

  故事并不复杂,按照小说中的描述,浙江台州太守唐与政(也有写成唐与正),字仲友,非常喜欢官妓严蕊,因为严蕊有诗词上的才华;但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唐与政并不喜欢朱熹,自恃才华,批评朱熹“字也不识”。婺州秀才陈亮,也是当时的有名人物,和辛弃疾、朱熹也有交情,来了台州之后,因为风月中的误会,生了唐与政的气。见了朱熹之后,说起唐与政批评朱熹“字也不识”。结果朱熹很生气,当时他是唐与政的上司,在浙东作提学,跑到台州来找碴,弹劾唐与政,其中一个罪名就是唐与政和官妓严蕊有通奸,为了取得证据,就将严蕊下狱,并严刑拷打。但严蕊决不招供。
  朱熹上奏章弹劾唐与政,但是当时的宰相王淮和唐与政是同乡,宋孝宗询问王淮的时候,王淮就说这不过是两个秀才闹闲气。结果不了了之,但严蕊就比较惨,受了酷刑。后来的官员岳霖,放了严蕊,问她的志向,严蕊就写了一首词。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朱熹是带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一个法官,认为唐与政这样的风流官员肯定是有道德的问题,所以造成了严蕊被严刑拷打,这是一个冤案。但是,严蕊的这首词写得很漂亮,加上流行小说,却给朱熹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自古以来的文人常常以此批评朱熹的假道学,妇女的地位低下,等等,甚至上升到更大的命题。比如号称历史学家的台湾的柏杨,在他的杂文集《暗夜慧灯》的《君子与小人》中,以此为例,进一步引申到将圣人骂了个狗头淋血。可见文学,尤其是流行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
  不过我们并不关心文学上的事情,而是关心法律上的问题。小说中的事实有多少可信的呢?舆论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事实呢?后来的所谓学者多大程度上进行了研究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个案子有很多的学案、文案、野说等等考证。我们也顺便八卦一下,可以看出好多问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提到了上面严蕊所写的这首词,也谈到了这个故事,但他开始就说,“宋人小说,多不足信”,然后指出上面的那首词是唐与政的亲戚高宣教写的,让严蕊来为酒席助兴演唱的。王国维还指出,周密的《齐东野语》不足信,而这是《二刻拍案惊奇》故事的主要来源。
  《读书》杂志1982年第8期,发表了剑冬的《正确对待朱熹》,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根据宋元学案,宋孝宗淳熙八年,朱熹到了台州之后,对唐与政提起诉讼的人很多,说明这个人的罪行很多。朱熹查证了以后,就上奏章弹劾唐与政,严蕊的事情是其中一个罪状。唐与政和前文中所提到的宰相王淮,不仅仅是同乡,而且是姻亲,唐被朱弹劾案发之后,王淮多方庇护,但朱熹毫不畏惧,前后上了六次奏章。后来朝廷并不治罪唐与政,但是将原本给唐与政的江西提刑的职位给朱熹,朱熹拒绝,在王淮当宰相期间,不再出仕。
  朱熹之所以当上浙东提学,是王淮的推荐,经过这一件事情之后,王怀恨在心。他的朋党,吏部尚书郑丙、监察御史陈贾,上书宋孝宗批评“道学”,受到皇帝的批准后,反对道学。道学这个词就是这两个人发明的。朱熹的学术政治地位一直到宋理宗才得到正式的确立,其实宋理宗的庙号也是由于推崇理学而得的。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