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终于等到了足协权力的变局。“与阎世铎相比,谢亚龙对足球的市场定位进步了,他承认足球联赛是市场机制的,他本人的任务就是整合资源。”张曙光评价说,“谢亚龙的语言不再是政治口号,而是一种技术性的语言了。”
更重要的是,各俱乐部的投资人认为,谢亚龙比较民主,主动积极地听取各俱乐部的建议和意见。2月份,俱乐部方面提出2005年超联赛推迟,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了。“其实,谢亚龙不同意我们也没办法。”张曙光说,“但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俱乐部与足协可以实现从沟通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谅解,从谅解最后可能达到合作。”
2月25日的中超会议上,一直由中国足协行政权力独占的市场权利开始松动。杨一民在他的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2005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明晰中超资源所有权,努力实现资源最大价值,并称根据国际足联章程规定,中国足协是中超联赛整体资源所有权利的最初拥有者,并对其拥有支配权,“目前中国足协已决定将这些权利书面授权中超委员会管理”。
分权让利的背后
中国足协分权让利了。这对许多足球圈内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过去足协的最大错误是它不想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因为过渡阶段更适合利益集团。”陈玉宇说。
中国足协原本属于社团法人,并不是政府机构,法律上也没有明文规定它拥有什么权力。“只是
体育法上有一笼统说法: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全国的体育事业,而中国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足球管理中心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林显鹏说,这一模糊的行政权力来源,影响了中国足协泛行政化的力量。
然而,市场体制的发展和职业足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以某些官员的意志为转移的。“痛定思痛”是杨一民对2004年中超联赛工作评价的关键词。
痛从何来?2004年的风雨波澜,使首届中超联赛遭受强烈冲击。来自足协官方数据,全部22轮132场比赛,观众人数145万人次,场均1.1万人,比2003年甲A联赛下降38%,陷入历史最低。电视观众13000万人次,与2003年甲A联赛相比大降42%。大多赞助商提出大幅扣款要求,原本列入预算的1.3亿元人民币收入,实际收入可能在7000万元左右,下降约46%。这与中超联赛初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超联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蒙受了重大损失。
“比上亿元的经济损失更为重大的是中超联赛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杨一民说。2004年5月,中超元年的联赛在天津开幕。联赛初期尚还平稳有序,但其后“假球”、“赌球”、“黑哨”渐起。10月风云突变,随着罢赛事件的出现,一些俱乐部“投资人”要求取消降级,中止中超联赛。与此同时,赛场上群体斗殴,追打裁判,甚至再次发生罢赛的恶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