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要迈向宪政,传统的「共产党的领导」(至少在领导方式和党政关系上)和「民主集中制」以至对于分权制衡的否定必须有所变通,中央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地方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地方党委的制度必须予以调整。更具体来说,必须把更多实权让与人大和法院,让人大能更有力行使其财政权、人事权、决定权、监督权、立法权等法定权力,让法院能真正司法独立,不受同级政府、人大以至党委的干预或操纵。宪法学界建议的通过成立人大下的
宪法委员会以处理法规的违宪审查,或授权法院审查较低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只是建立宪政体制的举措之一,而非其全部或最核心内容。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宪政建设的最大挑战不是在如何修改现行
宪法,而是在如何把现行
宪法所赋予人大和法院的权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它们在政治体制中的实际地位(长期以来低于其法理地位)和权威,使它们能对政府行政机关和党委产生权力制衡的作用。当然,这只能是宪政建设的第一步,以后要走的路还会很长,包括逐步扩大言论、出版、新闻、结社、集会、宗教等自由,增强各级人大选举中的自由和公平竞争成份,以至把直接选举从县级人大扩展至市级以至更上级人大,直选乡、镇、县的行政首长等。「中国的民主化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且危机四伏的过程。」62民主不能一蹴而就,但相对低调的、按部就班的、潜移默化的宪政制度和宪政文化的建设,将为来日方长的政治体制民主化奠下稳固的基础和减低其风险。
【注释】 1 参见法律思想网(www.law-thinker.com),「学术专题︰
宪法司法化及其意义」(2004年12月)。
2 参见法律思想网,同注1,「事案专题︰孙志刚案」(2004年12月)。
3 强世功︰〈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页18,注1。
4 贺卫方︰〈撑起中国宪政的九大支柱〉(2003年10月28日的讲词),见法律思想网,同注1。
5 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7章。
6 季卫东︰〈渐进改革的新动力──从「化整为零」到「合零为整」〉,《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2年8月号,页22、28。
7 刘军宁︰〈中国百年宪政梦〉,《开放杂志》(香港),2003年10月号,「中国民间宪政运动」专题,页41、42。
8 夏勇︰〈中国
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页5。
9 Kuan Hsin-chi, "Chinese Co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he Basic Law and Hong Kong''s Future, ed. Peter Wesley-Smith and Albert Chen (Hong Kong: Butterworths, 1988), chap. 4, p. 57.
10 见《
宪法》第十和十一条。
11 见《
宪法》第八和十五条。
12 见《
宪法》第六和十一条。
13 见余双木︰〈中国宪政民主新希望〉,《开放杂志》,2003年10月号,页31;汪海涛︰〈中共文件指民间修宪是反党〉,《开放杂志》,2004年2月号,页25。
14 见韩大元等︰〈宪法修改与宪政百年〉,法律思想网(见注1)。
15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建议》,2003年12月22日公布于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16 王利明︰〈进一步强化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法学家》,2004年第1期,页9、12
17 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我为甚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见http://kxg1963.nease.net(2005年3月)。
18 见刘武俊;〈私有财产权入宪的意义〉,《中国青年报》,2004年1月9日。
19 许崇德︰〈人权入宪的重大意义〉,《法学家》,2004年第4期,页1;焦洪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
宪法分析〉,《中国法学》,2004年第3期,页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