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作案人的社会背景
分析作案人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分析作案人的社会身份、职业特征,居住状况,犯罪经验等。
1、分析社会身份、职业特征。
分析行为人的社会身份与职业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职业型服饰分析。职业型服饰可以作为分析作案人社会身份职业的重要依据。但分析时应注意:一是应仔细区别服饰上的特别标记或特别气味;二是把握好职业服装的季节、时间性的差异;三是有无非该职业人员穿该职业服装的可能;四是分析衣服的职业特征要与其鞋帽结合起来;五是观察职业衣服上的附着物。
(2)根据衣服的整洁与否、衣服的质地、打扮情况分析。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在衣着打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通过被害人、知情人提供的作案人的衣着特点和现场遗留的衣着等推测其大致的职业和身份。
(3)根据行为人语言内容分析。语言内容必然会涉及到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从而反映出说话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从事的职业等,其中职业特征在一个人的头脑中打上的烙印较深。因此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会暴露出自己的职业身份特征,这种暴露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因此侦查中要注意了解作案 人作案过程中的谈话内容,进而分析其职业身份。
(4)根据客体结构、破坏部分分析。各种客体都有其自己的结构,有的部位牢不可破,有的部位却十分脆弱。作案人往往利用其熟知的、熟练掌握的某种特殊知识和技能,来达到犯罪目的。因此,通过对被破坏客体结构的研究,结合破坏痕迹的位置,可以分析作案人的职业特点。如,外科医生在碎尸时,选择的部位就比较准确;木工在破坏门、窗时,就能找到薄弱环节。
(5)根据作案工具及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分析。通过工具留在客体上的痕迹,判断工具的种类、结构和用途,再从工具用途及使用工具的熟练程度推测出作案人可能从事的职业。如用气割的方法破坏保险柜,用手术刀杀人碎尸等,都说明了犯罪分子的职业和身份。
(6)根据遗留在工具痕迹上的附着物分析。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沾上与本工作岗位有关的附着物,这是该工作职业的一种标志。如果作案人用此类工具作案,就会在工具痕迹上留下相关的附着物。据此,可以根据工具痕迹上的附着物推断工具的贮运环境和使用情况,继而进一步推断作案人的职业。
(7)根据其他痕迹物品分析。现场上留下的其他痕迹物品也是分析案件的重要依据。如,渔民的足迹具有特殊性;体力劳动者的手印纹线粗糙;现场遗留的工作证、介绍信等,则可以直接指明作案人的职业身份。现场其他遗留物,诸如作案人随身携带物、穿戴物、附着物、包装物、捆扎物等也是分析的依据。
(8)根据作案人遗留在现场上的笔迹、衣着、说话内容、被盗物品情况分析作案人的文化程度、年龄、方言区、民族、习俗、生活水平等。
在分析职业特征时应该注意,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往往稳定性不强,一个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可能从事过多种职业。这种人如果犯罪,那么他(她)的这种较为特殊的职业特点可能导致现场现象的复杂化以及分析职业特征时难度的加大。
2、分析作案人的居住状况
分析作案人的居住状况,可以根据以下情况:
(1)根据口音和方言。绑架犯罪分子、诈骗犯罪分子,以及强奸、抢劫犯罪分子,他们与被害人有不同程度的接触,或者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达到犯罪目的。这样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便会留下口音、方言等特征,利用其口音、方言,可以判断作案人的居住地。
(2)根据犯罪隐语。犯罪隐语是违法犯罪分子互相勾结、联络、交流、扩充信息进行犯罪活动的一种无形工具。在流窜犯罪、团伙犯罪分子身上表现十分明显,犯罪隐语也就是犯罪的行语、黑话(暗语),不同地区的犯罪分子由于口音、方言、语言习惯的不同,在犯罪隐语中也会打上地方特色的烙印。
(3)根据作案人的谈话内容。有时作案人作案中谈及自己居住地时,并非是直接了当地指明具体的地名,而是用代名、象征名、过去用名、简称名来暗示自己为何地人,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谈话内容进行分析,确定其居住地。
(4)根据作案人对现场环境的熟悉程度。一般来讲,当地作案人平时经常出入现场,对现场情况比较熟悉,他们在选择作案时间、地点时就显得比较准确,作案过程迅速,容易得手。外地作案人,对现场环境比较生疏,特别是对现场内部情况,物品存放处所显得一无所知,作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