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具体犯罪现场痕迹入手进行揭示。犯罪现场痕迹多种多样,这里仅分析几种常见的犯罪现场痕迹与作案心理的关系。一是作案人人体痕迹与作案人作案时的心理的关系。作案人人体痕迹是作案人作案时身体造成的痕迹,如手印、足迹、气味等。这些痕迹不仅能反映作案者的某些生理特征,而且能反映当时一定的心理状态。如作案人出入现场一般会在现场留下足迹,我们根据提取的足迹特征,常常能作出这样的分析:足轻、足慢,步态清晰者为初入作案现场,边走边窃听周围有无动静;步幅大而且力重者为逃出现场时,或因作案成功而兴奋,或因恐惧而心怯;步态混乱者大多出于恐惧或有意制造假象。二是犯罪现场的工具痕迹与作案心理的关系。作案人在作案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常常要使用一定的犯罪工具,而这种工具的使用必然会在现场上留下一定的痕迹,我们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能获得作案人的作案动机、作案方式、作案时的情绪、作案人的个性等心理状况。
3、从犯罪现场物品进行揭示。犯罪物品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有作案人常用的物品、作案工具及与作案人人体有关的分泌物、排泄物、脱落物等。这些物品是案件证据的直接来源,一般都会引起办案人员的重视。而那些看似与案件无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物品也能揭示犯罪心理。如,某一杀人案现场,进入被害人房间的门保险被一物品塞住,作案人趁被害人熟睡时进入现场作案。现场上该塞住保险的物品揭示了作案人预谋如何进入现场的心理,据此很快便确定了犯罪嫌疑人。
4、从现象状态入手进行揭示。现场上的各种现象状态蕴藏着可以揭示犯罪心理的信息。如某地发生一起爆炸案,发案时间是农历除夕傍晚17时许,爆炸部位是饭店大堂。在爆炸前犯罪分子多次打电话敲诈,爆炸时顾客并未到位。根据这些迹象,办案人员分析认为:作案的目的明显不是对准顾客,而是有让饭店“面子”难看的心态。破案后证实犯罪分子是因办婚席不满意而进行的报复。
(三)分析作案人的犯罪条件
分析作案人的犯罪条件,主要是分析作案人应具备的特殊技能、必备条件以及对现场的熟悉程度。
作案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为了实现犯罪目的,为了完成特定的犯罪行为,有时必须具备特殊的技能,有时必须具备必备的条件,有时必须对现场情况熟悉。如果没有具备特殊的技能、必备的条件,或者对现场情况不熟悉,那么有些特定的行为他(她)是无法完成的。比如,作案人用气割的方法破坏保险柜,那么他(她)必须具备使用气割的技能;作案人用汽车作为犯罪工具,那么他(她)必须具备驾驶技能;作案人实施枪杀行为,那么他(她)必须具备持有枪支的条件;作案人实施强奸行为,那么他(她)必须具备正常性功能的条件;作案人作案目标选择准确,那么他(她)必须是熟悉现场情况的……等等。
分析作案人的犯罪条件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研究作案过程。通过对作案过程的研究,弄清现场的出入口,作案人在现场上的活动过程,犯罪行为实施的先后顺序,作案使用的工具,作案手法的特点,作案人对犯罪时机、目标、地点的选择等。弄清这些问题后,分析作案人所具备的的技能、条件,作案人对现场的知情程度就有了一个总体的依据。
2、研究作案工具、手法。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用到的工具,采用的作案手法直接蕴含着揭露作案技能、犯罪条件、知情程度的信息。如果作案人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实施犯罪行为,作案手法特别,那么说明该作案人具备使用该工具,采用该手法的特殊技能和条件。比如,作案人能够用万能钥匙开锁,那么可判断该作案人掌握有特定的开锁技能。作案人利用一种罕见的毒物杀人,那么可判断他(她)必须具备获取该毒物并使用该毒物的知识之条件。
3、研究被破坏客体的结构。不同的客体物有不同的结构,有些客体物结构特殊,凡这些特殊的客体物受到了侵犯,而且作案人能找准“薄弱环节”下手,那么说明作案人对该类客体物有研究,这也揭示了作案人在对付该类客体物上具有特殊的技能。
4、研究对作案时间、地点、路线、目标的选择情况。时间、地点、路线、目标的选择直接蕴含着揭示知情程度的信息。作案人选择作案时间合适,地点恰当,路线准确,现场上门锁完好,少翻动,并留有接待应酬的痕迹,说明是熟人作案的可能性大。现场进出口表现不明显,进入现场方法巧妙,现场破坏较集中,遗留的痕迹物品较少,选择目标较准,那么很可能是内部人员作案。而如果在现场周围逗留、藏身、徘徊,进出路线选择不准,作案盲目性大,现场表现乱而不准,则可能是不熟悉现场的外部人员作案。
5、研究作案人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根据作案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能、口音、习惯动作等分析作案人应具备的作案条件。比如:有些行为必须是特定性别的人才能完成,有些行为必须是特定年龄、身高的人才能完成,有些行为必须是具备特定体能的人才能完成,现场上的某些特定动作必须是左撇子才能完成,还有带有某种口音的人必须是某一地方的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