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清代的时势变迁、官员素质与赋税征收的失控

 
  嘉庆年间直隶的差役征派就是由于卜司的摊派没有根据,故对属下在下达的摊款外的多取失去了管束,下属借此得以横贪。嘉庆二}1五年掌河南道监察御史蒋云宽指出,“直隶差次费用,名目不一。有难以报销而必须使用者,名曰外销差费。如每遇皇差,一切桥道工程车马支应等项,虽有经费,不敷支销,往往责令民间供应。此项经费,由司道派之州县,州县派之民里。相沿非一日,而历任总督皆未经据实陈奏。司道因派差未经奏明,遂畏州县之挟制。凡派银两,不敢印札明取,但令差局委员潜通信息。于是州县中之贪劣者,藉此加倍派敛,而司道无如何也。州县以司道未经明派,亦畏绅士之挟制,不敢按地均派,但令书役向里民暗中调拨。于是吏青中之刁恶者,藉此任意科敛,又倍于州县所派之数,而州县亦无如何也。”就这样,在摊派数额卜,层层加码,“衙门一点朱,民间一片血”,①官员的多征滥派行为给民众带来无限灾难。 清朝官员队伍内部自始至终便存在着贪污滥征的吏治败坏行为。诚如学者所言,这是由封建专制主义的官僚体制决定的。首先,绝对君权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的官僚等级权力,使下级官吏的升降荣辱,完全决定于卜司民官,而不取决于个人的政绩优劣。为取得卜司的欢心,他们“i.分精神,三分办事,七分奉卜官”。④而卜级官吏也需要左右之间的奥援,结成利害与共的小集团,即所谓朋比,以便“贪图货赂,营谋私利”。朋党是封建官僚政治的赘瘤,它以门生、故吏、同年、同乡、同班为基础,是封建官僚彼此排挤倾轧献媚邀宠,肆行贪污纳贿的渊数。其次,从绝对君权出发,封建皇帝需要忠于一姓王朝的官吏,所以强调“人治”。从“有治人,无治法”的原则出发,官吏的任免升降就
 
  必然以皇帝和卜司的好恶为标准。某一官吏一旦邀宠,便敢于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由此也形成任人惟亲的用人标准。在这种背景下,“卜司弗问吏治,喜怒一任乎私心。因而荐举不公,官评淆乱。”④所以,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清朝吏治败坏的根本原因。①
 
  那么清朝官员素质是否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别呢了事实卜,在官员素质、赋税征收及中央政权的管理能力卜确实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别,乾隆中后期以至嘉道年间,各个方面都由盛转衰,走下坡路。
 
  在官员的素质方面,清初的制度法规建设均显粗略。如顺治七年以前,管理全国财政的中央机关户部钱粮均未奏销,而户部主管官员竟然不知有奏销程序。尚书谢启光称,“自元年以后五年七月以前为侍郎时,不知前朝有奏销例,衙门中又无人向我说,故此未行。”①可见制度建设在初创时粗略之至。但从当时全国官员总的情况来看均能效忠朝廷,实现行政正常运转,官员也有很强的责任感。顺治年间一些县令因完不成有关任务,便畏惧自杀。①而这种对待职责的态度到乾隆中期以后人人改变。洪亮古论及官员风气变化时说,“然则为守令者,别有异术乎了亦惟视守令居心而己。往吾未成童侍人父及父时,见里中有为守令者,戚友慰勉之,必代为之虑曰,此缺繁,此缺简,此缺号不易治,未闻及其他也。及弱冠之后,未入仕之前,二三}1年之中,风俗趋向顿改。见里中有为守令者,戚友慰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