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短结论
从许多历史细节可以说明,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是在保持学术独立的情况下完成的,体现了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中央研究院的早期工作基本是蔡元培领导下进行的,已经积累了约有二十年时间,所以它的成功并不偶然。1948年中央研究院士选举的成功,从另一方面说明西方文明与中国现实相遇并没有显示出不适应,在与中国现实较好结合情况下,形成了中国现代学术的新传统。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大体是平衡的,偶有冲突但都在正常范围。作为制度选择,中国院士制度的完成合使中国现代学术制度建立起了完整的规范,最后融入了世界文明的主流,中国院士制度最后在台湾得以延续。
1949年以后,因为国家依靠意识形态管理科学,主动放弃已经建立的中国院士制度传统,代之以学部制度。所以从制度选择的角度评价,从院士到学部标志着中国科学体制是由落后代替先进,这个规律影响和制约了1949年以后中国科学的发展。
1955年作为过度形式完成的中国学部委员制度本身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随着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十年“文革”的发生,作为中国最高的学术体制,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平衡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因为放弃了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原则,政治和行政对学术的干预程度过深,作为国家学术制度的权威性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作为过度性的制度设计方案,学部制度因为原初的设计理念偏离了世界文明的主流,最终对中国现代学术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在知识精英和国家之间,国家没有对知识精英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保持敬意,在深层制约了中国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从院士到学部委员的变迁,不只是学术制度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院士制度最终为学部制度取代,虽然最终又回到了院士制度,但作为学术传统,它没有回到1948年中央研究院所积累的传统上,还是回到了1955年所开创的学部制度上,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注释】 * 本课题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项目资助
1 参阅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49)》页74—76,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院史研究室,1991年,北京
2 何方《党史笔记——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下册第243页,利文出版社,2005年,香港
3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第30页,商务印书馆,1998年,北京
4 《中央研究院的回顾、现况及前瞻》,《传记文学》第48卷第5期,页56,台北
5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五册,远流出版公司,台北
6 《竺可桢日记》第2册页1257,科学出版社,1989年,北京
7李扬编《国立中央研究院史》页143,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1998年,北京
8 《杨钟健回忆录》页167,地质出版社,1983年,北京
9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分析》,《观察》周刊第5卷第14期页3,1948年,上海
10刘潞《刘大年忆郭沫若》,《百年潮》第4期页61,1998年,上海
11 薛攀皋、季楚卿编《中国科学院史料汇编(1953年)》页95,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6年,北京
12 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页3,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北京
13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页41,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北京
14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页39,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北京
15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页40,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北京
16王忠俊《中国科学院史事汇要(1955年)》页47,中国科学院院史文物征集委员会办公室,1995年,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