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治评论2006年:积极赋予民众安全感更多内涵

法治评论2006年:积极赋予民众安全感更多内涵


胡健


【摘要】■安全感不仅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而且是体现个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满意度。
  ■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键就是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防控体系健全,民众具有安全感,从而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提供坚实的保障。
  ■立法、执法、司法与民意实现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消弥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消除各种隔阂,而且还可以切实增强公众的安全感。
  ■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的普遍生长与觉醒,自治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对话能力的普遍养成和提升,不仅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国家真正走向文明、强盛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安全感 立法民主、执法透明、司法公正 利益分配 公民参与
【全文】
  积极赋予民众安全感更多内涵
  法治时评
  胡健
  
  ■安全感不仅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而且是体现个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满意度。
  ■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键就是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防控体系健全,民众具有安全感,从而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提供坚实的保障。
  ■立法、执法、司法与民意实现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消弥社会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消除各种隔阂,而且还可以切实增强公众的安全感。
  ■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的普遍生长与觉醒,自治能力、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对话能力的普遍养成和提升,不仅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国家真正走向文明、强盛的重要前提。
  1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治安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
  安全感是公民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和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的反映。安全感的形成,是民众对社会治安的感性认识、对自身安全风险的自我评估及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复杂过程。因此,安全感不仅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晴雨表”,而且是体现个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一个地方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
  与流行的GDP、物价指数等“理性”的经济指标有所不同的是,安全感更加注重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需求,蕴涵着“人本主义”的执政理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丰富,如果没有较高的安全感,民众的幸福感是要大打折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键就是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防控体系健全、民众具有安全感,从而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这次调查所显示的民众安全感上升的数据,实际上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在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犯罪的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