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和经济法的协同变迁与经济改革演进

  31 J·R·斯坦费尔德 《制度分析:经济学中即将到来的发展》,载A·S·艾克纳 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页。 
  32 今村成和 《关于经济法》,载《北海道大学法学论文集》,转引自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33汪丁丁 《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34前引 麦考密克 魏因贝格尔 ,第19页。 
  35前引 潘静成 刘文华 ,第69页。 
  36 R·M·昂格尔 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37实质上,即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见 樊纲 《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38参见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载 前引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参见 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39参见 苏立 著:《法制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40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41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75页。 
  42前引 世界银行,第22页。 
  43前引 世界银行,第89页。 
  44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法律制度变迁是一种“政府推进型”,不同与“自然演进型”,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所称的供给主导型和需求引致型的划分,参见 蒋立山:《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特征分析》,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同时,苏力认为,中国自清末以来的“变法”均为强制型的制度变迁,参见 前引 苏力:《法制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45参见 D·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4页。 
  46参见 杨瑞龙 :《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47参见 杨瑞龙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48例如,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认为,法律制度既是一种规范的构成物,又是社会现实的因素,他们认为,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存在,由此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超越实证主义”,参见 前引,第136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第368页;同时世界银行认为,支持市场的机制不是设计出来的而且是由需求所产生的,改变政府行为的自上而下的努力,必须辅之以社会对变革的自下而上的需求,参见 前引《从计划到市场》,第88页,第146页。 
  50参见 前引 苏力,第4—5页。 
  51参见 江泽民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前引 杨瑞龙 :《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 S·P·亨廷顿 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4页。 
  52参见 M·奥尔森 著:《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胀与社会僵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86—187页。 
  53] 奥塔·锡克 著:《一种未来的经济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前一阶段的改革在自由化的同时,将权利下放的同时忽略了责任的下放,参见 前引 世界银行 《90年代的改革和计划的作用》,第64页,《从计划到市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