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拳:专业区分收费。什么是专业区分收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收取不同的费用。所学专业要是所谓的“热门专业”,收费就高;反之则相对低一些。比如以法学为例,有高校竟然把“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作为“热门专业”,收取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费用。按理说,有些专业确实要支付更高的教育成本,适当地多收取一些学费无可厚非,但是,不加分析论证地一概以专业之“冷热”来决定费用之“贵贱”,这在本质上就是动歪脑筋了。说穿了,就是想“趁热敛财”。这一点,无论有些人怎么辩解,都不会轻易让我收回打出去的这一重拳。先不必说专业的冷热程度是相对的,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未必仍然“持续高温”,今天的冷门专业明天也未必依旧“冷若冰河”,单是从这种专业区分收费制的后果上来讲,至少会制造出这样一番惨象:热门专业高收费将意味着这些专业将会聚集到大批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孩子,而冷门专业则多是给穷人留着。问题是:这些有权有势之子女是否一定比穷人家的孩子更优秀呢?这个结论能成立吗?能吗?能吗?!千万不要拿招生录取分数线的限制性措施来和我讲理,说什么即便录取来的富家子弟也是达到分数线才能上学的,这显然连屁话都算不上!因为如果不按照专业冷热来区分收费的话,我相信,更多穷人家的一些聪明可爱的孩子,会如愿以偿地学到自己心仪的专业。而由于高收费的阻却,只能让这些可怜的牺牲品无奈选择那些收费相对低的冷门专业了。这在一个有尊严的人心里,更像是开设“平价医院”那样设置了一堆“平价专业”,以施舍那些金钱的弱者。
更麻烦的后果是,这种“收钱看专业”的区分对待,不仅仅暴露出了一种“专业歧视”意识,更揭示出了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人格歧视”意识。一言一蔽之,就是“没把穷人当回事”。这么个搞法,能不出问题吗?我敢说,大学生自卑现象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关外,也与专业歧视和人格歧视不无关系。最糟糕的是在毕业择业环节,由于热门专业就业机会要多于冷门专业,这本身使权势富家子弟普遍增加好多就业机会,而同时他们又可以借助父辈母辈的一些“社会关系”,广开就业门路,就业成功率无疑提升。而穷人家的孩子,一来没有热门专业可以炫耀,二来缺少可资利用的家庭社会资源,于是,毕业之后悲伤地打包回家待业者比比皆是。可见,穷人孩子的就业只能指望自己的“能力”这根唯一可以寄托的救命稻草,然而并非所有穷人的孩子都是出色和幸运的。当然,我并非否认权势富家也有大量优秀儿女,也不否认穷人家也会养出不少玩世不恭的孩子,但按照专业之“温度”来决定学费之“量度”的做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让大量的弱者显得更加步履维艰,甚至走投无路。面对此景此情,不去重打一拳的话,你还能忍心看下去吗?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