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的资本判决:一直在被情绪化诱导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这是因为科龙以“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为契机,加强科龙空调、容声冰箱作为家电业惟一的“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的营销攻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显然也是顾雏军当年布下的棋。
  据说,当天,新到任一个月的总裁汤业国将2006年销售目标锁定为冰箱450万台、空调300万台。这个目标是科龙历史上最高的产销数据。与上文情况类似,这一数字对于海信的能力来讲,纯属天方夜谭。因此,这也应该属顾雏军的业绩“遗产”。
   一向对民营企业家极不友好的金融机构对科龙的前景也表示乐观。佛山市招商银行当天表示,他们已经给予科龙1.3亿元的授信额度。顺德农信社驻容桂镇负责人黄庆普说,科龙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海信具有稳健经营的传统,海信成为科龙单一大股东,有利于科龙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资金周转率。
   银行业人士还是比较客观的,尽管海信入主科龙,目前还没带来什么核心的东西,但却带来了稳健和信心。
   挺周不挺顾?
  周厚健带领海信集团之所以能给科龙带来信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海信自身能力很强,二是,有强大的政府支持。
  总部位于山东青岛的海信集团是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隶属于青岛市国资委。
  1998年,科龙与海信的经营规模差不多,位居“电子百强”第9位的海信集团的销售收入为55.4亿元,而科龙为65.89亿元。然而,经过6年波折,科龙去年的销售收入只有84亿元,而海信集团则快速增长到273亿元。
  然而,珠三角的产业集群优势是青岛家电圈所不具备的,在原材料采购和出口加工的客户资源方面,海信等明显缺乏成本和资源优势。因此,南侵成为它的必然选择。2003年海信就开始筹划在珠三角建立生产基地。这时,科龙出事,正好应了海信的战略。
  争购科龙的过程,表面是企业之争,而背后还存在着各级政府博弈。一家民营企业又是上市公司,它的重组却始终没能摆脱政府干预,这不能不说中国各级政府是多么的“执著”。
  据媒体报道,围绕科龙的股权转让,可分三个阶段,其间一度交织着股权所有人顾雏军,广东、顺德两级政府以及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的不同意愿。海信最终得以入局,主要意愿并不在广东,而是中央有关部门部署协调的结果。
   广东省、佛山市和顺德区三级政府组成的重组领导小组,于顾雏军被拘留后迅速启动。在小组内部,顺德当地政府和省政府的意向其时并不统一。
   7月底,顺德区政府主动找到当地两家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小家电企业——广东东菱凯琴集团与万和集团,希望由其接盘科龙。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