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小康社会的宪政发展

  一、小康社会具备宪政运行的基础性条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政治作为社会存在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政治又与社会中的其它事物存在着种种客观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及由之带来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变化为国家的民主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对于宪政的切实运行,就我国小康社会的当前情形及发展来说,以下条件是已经具备或不久将至成熟的:
  (一)小康社会中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已经基本确立并逐步地完善。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经济生活中的计划色彩逐步淡化,市场成份稳步增多,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私有经济和外资经济比重则稳步上升;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国有经济的份额还将以较大幅度下降,其退出的部分将被私有和外资经济取代,即实行“国退民进”。从经济自身的结构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产业正以超前的高速增长。各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也相应得以调整。而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在朝着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办事程序和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于透明和公开。同时,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经济正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经济的市场化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局面已不复存在,经济生活中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已成必然。而这正是实行宪政所需的分权的物质性基础条件。而经济的国际化使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的政府不得不在许多方面考虑与国际社会的对接问题,因而不可避免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从而为本国的体制改革带来新的外生力量。
  (二)百年来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引发的文化碰撞与相互交流,中国本土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衍生的文化变迁,打破了几千年以来的中华文化正统独尊为大的局面,小康社会的多元文化局面正在形成。从19世纪欧洲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中国以从所未有的姿态大量吸纳着外来文明。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也时时推动着思想文化的多重生长和发展。几千年来束缚人民并经历代统治者反复强化的以忠顺为核心,推崇国家主义和义务本位的封建文化逐渐受到质疑和挑战乃至最后的抛弃。文化单一和文化专制的情形不复存在,百花齐放的多元社会文化格局逐渐形成。而人的思维也随同多元文化向人的内化而多元化。个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由、民主、平等观念大大增强。人权和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对社会产生愈来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个人崇拜与个人迷信不再有大面积发生的可能性。这样,社会的权利本位才能得以生成,宪政才能找到其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