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

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


吴丹红


【摘要】【法眼旁观1】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法
【全文】
  行路难在北京是个天大的问题。整个北京有200多万台汽车,而且在不断的增长中。“添堵”已经成为北京市民最流行的词汇。在早晨8点钟或者下午5点钟,到二环和三环上去看看,你就知道什么叫“水泄不通”了。我从人民大学到团结湖,正常的时候公车半个小时,堵车的时候非得两个小时。所以有人戏言:“开车不如骑车,骑车不如走路”。可是要真走路,偌大一个北京,走得过来吗?
  2004年5月1日,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之际,我刚好去欧洲学术访问,顺便感受了在异国他乡的汽车和交通。
  我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下机后,到赫兹公司租了两辆汽车。由于导师和师兄有在国外开车的经验,所以为了节省经费,我们决定自己开车,且行且走。从阿姆斯特丹机场到海牙附近的瓦森那,一路畅通。我想,大概是欧洲人比较少,所以车流量不大吧。我们在海牙附近转悠几天,从来没有遭遇堵车。但随后我们到乌得勒支访问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欧洲也会堵车。
  那天是星期一,我们走的是环线,出行的时候正好是上班的高峰期,在接近市区时,我们发现前面的车开始减速,路上的电子告示牌显示“前方限速70公里/小时”,再往前行一段,电子告示牌显示前方限速50公里/小时,然后是40公里/小时。随着身边的车越来越多,我们感到可能是堵车了。不过,尽管在限速状态,车流还是在不断地前行,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大家都自觉地按照指示牌的提示把速度降到规定以内。没多久,道路又畅通了。
  在北京的环线上,我没有看到类似的限速指示牌,所以司机只能凭前面的车速调整自己的车速。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总是滞后的,司机“一路狂飚”,往往是开到拥堵路段后才知道又“添堵”了。没有一个提前的缓冲过程,造成交通的瘫痪就家常便饭了。
  停车原来也有讲究。在欧洲任何公共部门和学校里,都是不准停私车的。但是在大街小巷,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写着“P”标志的临时停车位。司机停车后,到附近的投币机上投币(一般是两欧元/小时),机器会自动打出来一张条子,告诉你停车到什么时间(往往以两小时为单位),逾期可能会被拖走或被开罚单。虽然没人看守,但是每个司机都主动投币,按时把车开走。原来,停车点都有电子监控装置,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会被电子眼“明察秋毫”,所以没人以身试法。在城市的大型停车场,停着成百上千台车子,但是我们没有见到有什么工作人员。司机只有按顺序在入口处的自动出票机领取时间卡,才能进入车库,在离开的时候再把这张卡片放入出口处的读卡器,投入在此期间需要交纳的欧元,汽车才会被放行。而这一切全是自动的。
  在北京停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满大街经常找不到专门的停车位,好不容易找到一地儿,却早已横七竖八停了一溜。专门的大型停车场虽然也有,但更多人喜欢方便地停车。在我所在的人民大学校园里,每天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车子停放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以致有人感叹这里已经成了“中国人民大停车场”了。我们学生在校园行走的时候,不得不随时注意从斜刺里开出来的车子。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