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经济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2000年3月9日,李鹏委员长在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及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工作报告的决议,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7个法律部门,其中经济法排在第四位(“关于法律部门的划分,法学界有不同的方法,常委会根据立法工作的实际需要,初步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即
宪法和
宪法相关法律、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
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摘自李鹏委员长在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这是我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第一次对经济法地位的充分肯定。
2.1 经济法被列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第四位来之不易
中国法学界经过1980年至1983年的大讨论,对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统一;经过1986年《
民法通则》颁布前后的辩论,基本上划清了民法和经济法的界线;经过1993年至1994年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体系的辩论,基本上划清了经济法同行政法的界线,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国家的认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奋斗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报告中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在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相应的决议中,先后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加快经济立法,把经济立法放在首要地位或者重要地位的观点。
2)建立和完善或比较完善的经济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的观点。
3)特别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的观点。
以上三种观点为经济法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指导原则。
4)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紧密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立法并行不悖的观点。
5)进行司法改革,加强经济司法,法院、检察院和司法部门要加强对经济案件、经济犯罪的审理和检察,要加强对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观点。
6)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法制建设的目标是:遵循
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机制,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水平。”这就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架奠定了雏形。
尽管如此,人们对经济法的地位仍然感到不确定,联系苏联经济法和经济法学曲折道路的教训,我们从事经济法学的同志有时总是觉得心里不安。而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中,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架的肯定和7个法律部门划分的提出,我们觉得这比以往任何时候对经济法地位的确立都要明确和具体,因为这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常设机构的认定,它实现了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认可的飞跃,实现了从社会、群众的认识到国家领导的认可的飞跃,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它标志着经济法在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地位的全面确立,是我国经济法学长期争辩和科学论证的总结和概括,是对20年来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实践的总结与概括。
2.2 经济法地位的全面确立。是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经济法理论的胜利
早在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经济法简论》时,我们就明确提出和论证了经济法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当年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20年来,《经济法简论》上升为《经济法概论》,已形成了5个版本,第17次印刷。我们始终认为经济法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和法律学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民主,完备法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经济法是国家为协调与干预经济发展、管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制定的,调整一定范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并且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起着规范、协调、干预、监督、促进、保障的重要作用,这是国家依法调整一定范畴的社会经济关系,管理经济活动的组织法和监管法的统一。经济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实用、最活跃、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从理论上来说,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法,我们一直坚持了以下4个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