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经济责任制(三)——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

论经济责任制(三)——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


邓峰


【全文】
  四、对历史的再认识和不同经济体制的考察 
  (一)不锰逯葡碌木迷鹑沃? 
  经济责任制在任何一种现代经济体制下都以不同的、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正因为如此,试图归纳各种不同的经济责任制,形成统一的法律理论,是极为困难的。经济责任制的表现形式因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所有制、所有权结构和不同的组织形式,以及不同的经济目的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变化发展。因而,追求稳定性、完美理论结构的传统法律理论对这种现实法律关系的研究是极不充分的。 
  经济责任制在公有制国家和所有制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这是由不同的文官制度而形成的,私有国家中的经济管理主体的责任制较为发达,这是与其文官传统相联系的;而公有制国家则由于国有企业的发达,因而国有竞争性主体经济责任制较多。有鉴于论文篇幅的限制,对于国际比较只能简单粗略的介绍。 
  第一,私有国家中的经济责任制总体上来说,西方国家的经济责任制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私有国家的经济责任制,同它的发达的文官制度、法治传统相联系的,因而其经济管理主体责任制和一般经济责任制较为发达,往往通过各种具体法律形式,对特定职位和经济管理机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作出详尽的规定,同时有着完善的经济核算制度和完整的经济考核指标体系。所以其经济责任制是极为发达的。 
  其次,私有国家普遍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其“国有企业”是在市场制度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同我国这种逐步建立市场制度的经济体制是不同的,由此,公私混合的经济体制和公私法划分清晰的法律制度下,经济责任制不仅仅依赖于行政性的人员控制,而是广泛的通过财产权、诉讼制度来进行核查、考核和监督,它完全同法治联系在一起。 
  再者,私有国家的经济责任制,贯穿“高薪养廉”的理论[1] ,竞争性国有主体往往通过控股公司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的。 
  在不同的私有国家中,经济责任制体现出不同的特色,简单而言,各国因为不同的经济责任制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1.美国。美国典型的经济责任制体现为承包制、租赁制。美国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时候较为普遍的采用由私人承租或承包的方式。政府保留对企业的所有权,由私人企业向政府支付租金,租期一般为4年,政府不干预承租人的经营活动,这种方法由联邦政府所有的军工厂、钢铁以及冶金、造船等等。或者由地方政府将其经营的公用事业发包给私人,资金由政府提供,但政府不再直接组织项目的经营。由此利用私人企业管理上的高效率[2] . 2.法国。一方面,法国对国家参股企业采用双层次管理,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和行政管理,财政经济和预算部则在各部之上实行财务监督,因而其一般经济责任制较为发达[3] ;同时,法国具有特色的经济责任制主要是计划合同和审计法院。计划合同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合同,是一种典型特殊经济责任制,合同期限一般为三年,由此企业可以同国家进行反复协商[4] ;审计法院的监督则是责任制中的经济责任得到进一步体现。审计法院对国有企业所从事的审计,具有双重性质:第一,对帐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作出评价,必要时可以要求清理帐目(帐目审计)。第二,根据对企业活动和经营结果的分析,对管理质量提出意见(管理审计)[5] . 3.英国。英国的国有企业经过私有化以后,除了保留黄金股以外,政府派出独立于企业的监管员,负责鼓励企业竞争、维护和确保消费者的权益,监管员所具有的价格监管权限由法律加以确定,由明确的公式来确定价格管制,这是依据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管价格不管利润”的原则形成的[6] .英国的经济责任制主要通过一般经济责任制来实现。 
  4.德国。德国的经济责任制较为具有特点是经济审计员和联邦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它构成了经济责任制中经济指标和经济核算、责任的确定和制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经济责任制历史的考察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制,是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是在经济法出现后才存在的。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责任制的出现,在市场制度完善之前作为公有制经济管理的重要制度就已经存在。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责任制的最初出现受到了苏联的重大影响。在1957年,相继通过了诸多重要的法律文件,其目的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相应的扩权,以及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制[7] .其中1958年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确定了企业的内部管理经济体制,明确的提出了经济指标以及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法定责任制等等。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权利义务,进一步完善了经济指标,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制不断得到完善,并且,首次从法律文件上确定了厂长经理负责制[8] .1965年颁布了工业七十条的修正草案,代表着我国的经济管理开始受到了文革的影响,厂长经理负责制和经济核算被基本上废除,这一阶段,经济责任制初步出现,并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经济管理受到不断的反复。 
  第二阶段 1978年以来,经济管理逐步得到重视。1978年开始,从四川省开始,逐步推行“放权让利”的改革,各种国有企业的一般经济责任制逐步开始发展和完善。更为具有意义的是1980年从山东菏泽开始实行的承包制,代表着特殊经济责任制在工业企业中的推行,山东煤炭工业在1981年一季度亏损1357万元,而实行承包制以后,在4月份就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7万元[9] .1982年全国工交工作会议肯定“经济责任制”,1981年11月和1982年11月国务院分别批转了国家经委等单位拟定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当前完善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等文件。从而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管理中确定了这种特殊经济责任制的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国家经委部署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从而,推动了经济责任制的第二次高潮。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的实施,进一步把这种特殊经济责任制的法律形式加以固定。198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治理整顿,这一时期,主要是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各种国有竞争性主体的内部经济责任制。 
  第四阶段 1992年开始,自邓小平南巡之后,以及市场制度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逐步走向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自此,我国的经济责任制在各种原因下,失去了对改革的主导作用。以产权为代表的改革理论和实践成为主导。1984年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从而出现了企业的内部集资,代表着我国企业改革股份制的逐步推行。在1992年后,股份制成为政府改革的主导思路。 
  从以上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既有的经济责任制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经济责任制局限于内部经济责任制和承包、租赁等特殊经济责任制,而政府经济主体的责任制和法定责任制被忽视了,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经济改革优先策略的必然结果。这也正是特殊经济责任制不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的制度原因。可喜的是,最近的全国人大会议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政府改革正在提上日程。 
  第二,我国政府对于经济责任制态度有不断反复的态度,在第一阶段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一直到第四阶段走向产权改革,没有真正认识到经济责任制对于改革的重要意义。 
  第三,我国的经济责任制是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前提中发展起来的,它不能通过经济法的有效理论作出对改革的科学阐释,真正的经济责任制应当是同市场制度紧密相联系的。这也是既有的经济责任制无法有效的解决政府所向往的企业效率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集权经济中,真正的经济核算是难以实现的,经济责任制缺乏有效的法制支持,政府的经济管理、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未能明确分开,导致了以实用主义为改革者不得不寻求其它的途径,实质上是试图避开政府的低效率管理这一命题的必然结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