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书,那硝烟弥漫的论辩——评波斯纳的《公共知识分子》
徐昕
【全文】
也许以诉讼法为业的缘故吧,我喜欢论辩。更确切地说,我喜欢冷眼观战,因为我本人更偏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而波斯纳那人,则是喜好论辩之人;《公共知识分子》那书,便是那弥漫着硝烟和战火的激烈论辩;那对方辩友,几乎是书中列具的546位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读此书,令人想起了1700多年前常山赵子龙单枪匹马大战长坂坡的传奇故事。勇哉壮哉!
波斯纳说道,公共知识分子作品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兴趣索然、以及无关紧要(页3),公共知识分子们“对社会争议高谈阔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超过了改革的努力,其评论质量低下,倾向于“武断性、判定性,有时显得谦逊,但大多表现为尖刻讥讽。他们是喜好论辩之人,倾向于提出极端的主张……通常以一种自我意识、有时甚至是被激怒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性之腔调而挥毫泼墨。对于事实,公共知识分子常常有些粗枝大叶,在预测方面又显得有些草率莽撞。”(页35)乔姆斯基的政治言论漏洞百出;约翰•高尔布莱希、莱斯特•瑟罗、巴里•卡门纳、保罗•埃利希,几十年来预测错漏百出;卢特瓦克1983年断言苏联入侵阿富汗将旗开得胜,苏联有可能对中国发动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在柏林墙倒塌几个月后,又担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政策将增加苏联的军事实力;里斯曼、帕特南、博克、辛美尔法伯、卡普兰、巴森、勒希杞人忧天,期盼昔日重来;帕特南的统计数据不正确;海德格尔的哲学天才无法抵挡纳粹主义;爱因斯坦关于马克思主义议论肤浅;弹劾克林顿的理由是他妨碍司法,而不是那些著名知识分子争来辩去的性道德;书中反复点名的,还有德沃金、布卢姆、罗蒂、努斯鲍姆、保罗•克鲁格曼、丹尼尔•贝尔、阿兰•德肖维茨、斯蒂芬•古尔德、肖恩•威兰茨等等。
一石激起千层浪。评论他人,必将令自己为他人所评;批判众人,必将为众人所批。当波斯纳开始思索公共知识分子问题时,“发觉自己仿佛已置身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页2),而当这本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知识分子作品推出后,这位法官可真的卷入了汹涌的波涛中。波涛显然发源于对方辩友。这简直是一场文化战争,它或许与诉讼的对抗制同出一源——人的进攻与反击之生物本性。有人指责“优秀的波斯纳法官不是唯一的波斯纳”,他还有坏(bad)的一面1。《纽约时报书评》轻蔑地批判他“粗心大意”(sloppy)、“草率仓促” (slapdas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