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学术之路的路标

学术之路的路标


邓正来


【全文】
  《寂寞的欢愉》这部小文集,收录了我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大约20年的岁月中发表的各种文字。实际上,除了作为这部文集之核心的“寂寞的欢愉”这篇访谈是长论以外,其他的大都是短小的序跋和评论文字。这些文章虽小,它们却凸显出了我近20年的学术旨趣或学术重心,或者说标示出了那些深深嵌在我这些年文字之中的一条条学术之路。因此,我把这些文字视作是我学术之路的路标;而这也意味着,这部小文集所辑录的只是那些能够标示出我自己的学术之路的路标。从这些文字的主体来看,读者大概可以透过这些路标而洞见到我走过的而且还在继续走的这样几条学术之路。
  “以学术直面中国”、“建构学术批评体系”、“走向自主的中国社会科学”和“建立中国的学术传统”这四篇文字,除了最后一篇是为《中国书评选集》(1994~1996)所写的序言外,其余乃是我为自己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中国大型学术刊物所写的创刊辞。这些刊物是1992年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创办的《中国书评》和2002年创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这些刊物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的学术平台,并被誉为“学在民间”在那个时代的代表。我之所以创办并主编这些学术刊物,主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乃在于建构起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和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其建构而言,无论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传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其要害都在于它们必须源出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换言之,它们必须是通过中国学者自己的努力方能成就的目标。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社会科学评论》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刊发有助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论文,而《中国书评》的基本功能则侧重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的实践,尽管前者也是在某种评价判准下的活动。当然,仅此努力并不充分,还需要学术共同体做进一步的努力,而其间最为重要者便是我所谓的对中国当下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
  “问题与思考”、“问题与追问”、“从上帝权威到社会权威”和“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这几篇文字,乃是我为博登海默《法理学》中译本、庞德《法律史解释》及其五卷本《法理学》中译本所撰写的序言。实际上,回顾我自己走过的学术之路,我必须承认“研究性”翻译乃是其间的一条重要之路。我从1987年翻译出版博登海默《法理学》一书开始,又先后译校了各个学科的学术论著: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亨金的《民主、宪政、对外事务》、亨廷顿的《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校)、吉尔平的<国际》(校)、《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主编兼主译)、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校)、怀特的惰角社会》(校)、《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校)、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许卓云的《汉代农业》(校)、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三卷本(主译)、哈耶克的《哈耶克论文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庞德的《法律史解释》以及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等。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