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选民登记混乱
居住地划分选区和单位划分选区两种划分方法并用,在选民登记时容易出现重登或者漏登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是终身制,基本不流动,不论按哪种方法划分选区都不容易出现重、漏的现象。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人身有更大的自由,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地区、城乡、单位的人员有很大的流动,划分选区的两种方法并存很容易出现重、漏的现象。北京市1998年底的区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380多名选民集体漏选。原因是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临时借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的北京变压器厂院内的一座楼房办公,对外没有挂牌,选举时所在地区不知道该地有这样一个单位,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也没有主动与当地选举部门取得联系,使该单位全体选民都没有参加选举。同样是在这场选举中,北京市音乐厅有16名下岗职工和民族饭店32名下岗职工,因下岗后应参加何处选举不明而未能参加选举。(史:第376-377页)
6、代表名额分配标准不合理
居住地划分选区和单位划分选区两种划分方法并用,代表名额分配困难。人大代表名额是按人口数计算的,但分配代表名额时则不完全按人口数计算。有些行政区国家机关集中,工作人员多,但不在行政区居住;而有些行政区国家机关少,但在行政区居住的人多。由于实行两种选区划分办法,结果造成人口少的行政区参加代表名额分配的多,而人口多的行政区参加代表名额反而分配的少。
(四)选区划分的立法完善
1、两种划分办法结合,逐步以居住地划分为主
如何兼顾界别和地域是影响选区划分的又一因素。一般地,大都认为按居住状况划分选区更能发挥选举的作用和优越性。但是在我国,划分选区要与代表构成统筹考虑,以便能够较好地实现代表的“合理”构成,所以至少在目前,不可能单一地按地域划分选区。而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和工作单位划分选区,这样一些因素也使划分的难度加大:如何处理联合选区几个不相隶属的单位间的关系,防止以大“吃”小的问题;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和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如何实现代表的广泛性构成的问题;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员的增加,如何通过划分选区保证他们民主选举权利的问题等等。划分选区时难免顾此失彼,有时不得不把选区划得很大或划得很小,导致选区规模大小过于悬殊。在实践中,农村基本上按居住地划分,城市则主要按生产和工作单位划分。在目前,划分选区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指的是按行业、工作系统划分选区与按所在区域划分选区相结合。在城镇,为了便于组织选举和选民参加选举活动,使选出的代表更具有本系统的代表性,通常可以将本行政区域的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等系统划分为若干个选区。但如果把几个不同行业或系统的相邻的单位合并为一个混合选区,选民与选民,选民与候选人之间不大了解,组织起来难度较大,也容易出现“大吃小”、“多吃少”的局面,代表的界别比例也不好掌握。因此,除能够按行业、系统划分的选区外,对不符合单独划分为一个选区的单位,原则上可按居住状况划分选区。在农村,基本都是按区域划分选区,一般还是按行政村划分为宜,人口少的村,可以几个村联合划分一个选区。在城区(市、市辖区、镇) ,以选民居住地划分选区也应该看成是发展方向。这更能体现选民的直接利益,如居住地选区居民关心的环境、交通、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中的问题,更能通过代表联系选民得到反映和解决。我国城市管理的功能将不断从主管经济转移到管理市政和各类公共事业上来,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选区以选民居住地设立的社区划分更为合理,在这方面应进行积极的探索。此外,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城镇,无主管部门的企业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有主管部门的企业数;“单位人”已大大少于“社会人”;流动人口数量也逐年增加。以社区为单位划分选区,变过去选举工作由条、块分别组织为以块组织的做法,不仅可以减少因选民、单位交叉混杂带来的工作量,把“单位人”统一视为“社会人”,而且有利于避免因部门与企业、企业与职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纠缠,减少选举工作的难度,有利于增强选民对社会的认同感,提高选举组织程度,而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留守人员难联系的问题,无主管企业无人过问的问题等,都容易化解,还可减少许多难以预料的“麻烦”。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把握代表的合理构成,防止社区领导人中当选代表过多的现象出现。以社区为单位划分选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有利于换届选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与社区广大群众保持经常联系,更好地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