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剥削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的特点是,喜欢剥削研究生的劳动力或者侵占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例如,去年2月多家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9名博士生因不满导师的剥削而将他们的导师罢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另据了解,一位研究生还向某媒体记者诉苦说,导师的课题一个接一个,每天早上睁开眼就要帮导师干活儿,干的大都是低层次、重复性劳动,如整天泡图书馆查资料,在电脑上制作表格、打字、填数据。众所周知,平等性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学认为的新型师生关系之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就研究生教育而言,性质上已经不再是义务教育,而是一种权利教育。从教育消费观上来看,研究生其实就是教育消费者,有权享受导师给予的优质指导。但是,有些导师却歪曲了这一现代教育模式,打乱了平等秩序下的培养格局,把自己的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任意支配和使用。于是,研究生变成了导师获取各种利益的工具:导师开了公司,就令其研究生去打工,美其名曰“实践锻炼”、“勤工俭学”、“创造机会”,而实际上是在明摆着剥削和压榨;导师有了课题和项目,自己作为负责人不去做,却让其研究生帮他研究,到头来给点零花钱打发一下了事,有的甚至不仅分文未给,反而还指责研究生没有做好;研究生潜心写出了论文,导师却抢去了第一署名权,并以“方便发表”作为常用遮羞布。
五是生活型导师。这类导师的特点是,在学术上很少指导研究生,但在生活上却与研究生打得一片火热,经常与研究生花天酒地、称兄道弟。这与陌生型导师正好相反,如果说陌生型导师是由于社交繁忙或者假借此为幌子不见研究生的话,那么,生活型导师则却以请客吃饭、旅游玩乐为纽带来维系与研究生的频繁接触。导师与研究生处理好关系本是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在生活上照顾研究生,与他们“打成一片”也无可厚非,但完全沉浸在生活娱乐之中而不给研究生以学术上的指导也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有的导师之所以与研究生在生活上如此火热,是由于其在学术上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而利用这种方式加以弥补;有的则是基于个人偏好喜欢与年轻人或者同龄人拧在一起;还有的可能是为了寻找玩伴。但不管哪一种情况,这种以生活娱乐作为学术指导替代品的做法,实际上冲击了研究生接受学术指导的机会,浪费了他们自我研究的宝贵时间,超过了一定的度,还可能会影响到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笔者甚至还听说出现了攀比现象,但比的不是哪个导师指导学生负责任、有效果,而是比哪个导师请学生吃饭次数多、档次高。研究生导师之间要是在这些非学术化的生活指标上展开了竞赛,那么,指望其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无异于盼望太阳或者月亮从西边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