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圈点研究生导师五花八门的职业操守

圈点研究生导师五花八门的职业操守


李绍章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 职业操守 研究生教育
【全文】
  土生阿耿教育夜话系列网文:
      圈点研究生导师五花八门的职业操守
       土生阿耿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推进,一批又一批硕士和博士纷纷戴上了学位帽,加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在看到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陆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尽管还不算十分普遍,但却给纯洁的研究生教育抹上了不少灰尘。如果不引起重视,蔓延开来将会招致更大的祸害。比如,作为带教和指导研究生的导师们,要是在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上不能检点自己,拿不出一个“导师”的样子,甚至为贪图私欲而侵犯研究生的权益,这恐怕会给研究生造成不小的情感伤害,也会殃及到研究生教育本来应有的良好声誉。但偏偏就是在导师这一环节上,最近几年接连不断地闹出了一些令人感到惊诧的听闻,纷纷见诸于报端,流传于茶余饭后。从这些研究生导师与其所指导研究生的关系上来圈点他们的职业操守,可谓五花八门,让人大跌眼镜。大抵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陌生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特点是,不熟悉或者根本就不认识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例如,去年11月,《中国青年报》以“研究生盲目扩招,答辩导师认不出自己学生”为标题,揭露了有些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疏远和陌生,在答辩会上,这些导师竟然叫不出自己学生的名字。由于指导的研究生过多,答辩前夕的一个月导师看论文“看得嘴唇发紫”。读罢这则报道,不禁叫人触目惊心,惊诧于现在近乎放羊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不过,从导师自身角度来看,既然拿到了指导权,就应该履行指导义务。可是,有些导师却以自己“忙”为借口对研究生避而不见,三年下来,至多在“看”毕业论文时见上难能可贵的一面。如此说来,导师认不出自己指导的研究生,也就没什么蹊跷了。有些高校也察觉了这类陌生型导师,于是果断采取措施,尽量控制这种尴尬的局面,如复旦大学去年实行博导遴选制,结果某些教授因为社交繁忙而名落孙山。可是,在整个中国,又有多少导师还仍然游离于校园之外,与自己学生的关系如同行路人呢?
  二是外行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的特点是,在所指导的专业上不够精通,有的甚至压根就是一个并非从事这个专业的外行人。时下,一些学科在申报博士和硕士学位点时,为了申报成功,不惜以牺牲研究生的受教育权为代价,聘请校内外一些有头有脸或者有职称有学位的人员来拼凑学科队伍,冒充导师数量。这种靠虚假包装来欺骗或者“公关”教育当局的行为,由于只关心导师的名头和职称而不考虑其实际从事的专业,所以难免混进一些外行。据报道,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立东教授在今年“两会”结束后,向媒体揭露了一些“圈内黑幕”,其中就提到了这类招摇撞骗的怪异现象。试想,一个根本就不从事某专业的人,却打着导师的旗号装模作样地指导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谈何学术指导?外行型导师的存在,其实就是对研究生接受指导权的剥夺,并且还可能会间接蚕食研究生的其他权益,可以说贻害无穷。因对导师的指导不满而申请换导师、退学甚至跳楼自杀的报道已经有过;因外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而无法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三是好色型导师。这类研究生导师的特点是,不能严把师德关,在生活作风上存在污点,与女考生或者女研究生关系暧昧甚至发生性交易。例如,今年6月,媒体报道传出了北京交通大学某教授以发生性关系为条件,给女生透露考研试题及答案的丑闻,随即发生了舆论地震。这当然是一起个案,但却潜在着响个不停的弦外之音。笔者经过长期调查和思考,去年曾以《好色导师面面观》为题批判了好色导师现象,该文在著名的天涯社区上一经发表,很快就有了几千个回复以及十万多个点击量,读者对此种丑陋现象怒不可遏、深恶痛绝,揭露出来的类似丑闻也蜂拥而至。可见,这个问题在有些研究生导师身上并非无中生有。研究生教育设置导师制度的本意是指导研究生的品行和学术,让研究生在做人和做学问上都有一个提升。然而,偏偏有些导师把招学生演绎成了找情人,在考前给予“得力辅导”,考取之后又进行“快乐培养”,很是有辱斯文。笔者认为,导师应该在研究生面前摆出良好的教师姿态,而不是对这一纯洁的形象进行自我破坏。因此,就这类现象而言,在考试环节上,我们不应只责怪女考生“以青春赌明天”的不良思想,更应该去敲打敲打导师“以真题换此身”的卑鄙品行;在培养环节上,我们同样不应只去指责女研究生的不自重,更应该去拷问拷问导师有没有做到为人师表、自尊自爱。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