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吴敬琏与季卫东对话:国企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有助于抑制这种活动和实现机会平等,因此既有利于效率提高,也有利于收入平等的实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正是要激励那些勤于劳动、善于经营的人在市场活动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去推进我国的法治经济制度建设,而是让少数人凭借行政权力进行寻租活动,甚至靠鲸吞国有资产和掠夺大众而暴富,效率和平等的状况都会恶化。所以以分配状况恶化为由来反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大方向,是没有道理的。
  《财经》:那么,又应当怎么看待结果不平等造成的社会矛盾和效率损失,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加以消弭呢?
  季卫东:在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向古典自由主义回归的保守派看来,机会的平等与结果的不平等的并存是正常的,也是维持竞争机制所要求的。而美国二战后的主流自由主义和欧洲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不仅强调以机会平等为条件的竞争,也强调对结果不平等进行矫正的再分配。但是,这种再分配不能以否定收入差距为目标,也不能以单纯的政府命令为手段,应该侧重于消除贫困、扩大中产阶级。应该从导入累进所得税、遗产税、消费税、慈善活动免税等进一步的税制改革入手,使财政不必借助银行和股市就能够调整收入差距。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预算进行审议的功能。另外,必须建构社会安全网,为所有人提供最低限度的福利保障。
  在中国,现有国有资产的部分性再分配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更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今后的国企改革必须与社保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否则就很可能导致对前一阶段经济改革的反攻倒算,弄不好会前功尽弃。
  吴敬琏:我也不赞成新自由主义这方面的主张。我认为,收入平等是文明人类的一种基本诉求。既然市场在实现结果平等方面很难有积极效果,政府和社会组织就应当介入,通过社会福利设施、税收政策等手段来缓解收入差别悬殊的矛盾。
  在我看来,在消弭结果的不平等方面,眼前能够做、也完全应该做的事情,是划拨部分国有资产来偿还国家对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隐性负债。这件事情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养老保险中引入个人账户制时就曾经拟议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2001年再次提出,但是阴差阳错,“划转”演化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情——“减持”。而“减持”由于违反了程序公正的原则也不可能进行下去,于是偿还政府对职工的隐性负债问题也束之高阁了。
  去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上述决定落到实处。目前各级国资委已经建立,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革即将逐步展开。划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的工作必须及早做出相应的规划和部署。
  季卫东:可以考虑把国有资产出让收益中用于偿还国企职工、公务员、教师等福利欠账的那一部分,拿来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退休年金基金、保险基金等等。这其实是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制度安排。
  《财经》:经你们这么一说,向职工划转国有资产对于缩小贫富差距,消弭社会矛盾的好处可以看得十分明显。它对2005年资本市场等其他方面改革也会影响很大吧?
  吴敬琏:是的。首先,这有助于解决国有企业国家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改善我国大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在原来的国有资产划拨给老职工以后,老职工集体的代表机构,比如说社保基金理事会可以自己经营或者交由基金管理公司托管。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或托管的资产管理公司派董事进入董事会,对推进国企改制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好处极大。十五大要求“努力寻找能够极大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我看来,广大职工通过社会保障基金持有大企业的股份,正是这样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其次,这也有利于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提出过“中国资本市场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口号。但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各式各样的,例如追求高回报、专做投机和短炒的对冲基金就不见得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不过社保基金是不一样的。受托管理职工“养命钱”的社会保障基金只能追求低风险的中度长期回报,因而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