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家是否同时也配的上管理学家、企业家,我没有获取实际调查数据。但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学家的本质属性是学者。作为学者的经济学家和作为商人的企业家,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以学术研究为主要事业,其思维是——也应该是——学术化的。后者是以实业经营为主要事业,其思维是——也应该是——实务化的。而担任独立董事绝非像写篇论文、做场报告那样单纯,而必须要对所担任独董的上市公司之情况非常了解,特别是对公司的“猫腻”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能仅仅浮于表面,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甚或全然不知其一二。调查显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因素除了时间、精力、信息对称性等因素之外,主要是来自独立董事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可见,独立董事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担当独立董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据说,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士囊括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其中,前两类人士是最受欢迎的独立董事。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类人士对管理大公司的复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独立董事如果不参与经营管理,他就对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违法行为不可能了解。不了解情况,只是让公司提供的文件报表牵着鼻子走,这是很滑稽的,更是很危险的。所以,经济学家尽管有博士、博导、教授等头衔,但大都有一块不容否认的“硬伤”,那就是对宏观大道理满腹经纶,分析问题也把古今中外的各种学说抛出来“忽悠”几下子,但涉及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却往往是蜻蜓点水、避重就轻。要么死认理、要么硬较真,纠缠于空洞的学理或者死扣于细微的字眼。可以这样说,独立董事不仅必须在利害关系上具备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也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如果说,与公司和大股东存在“鱼水情深”关系的独立董事,不可能尽职尽责地独立行使董事职责的话,那么,一个对公司理论头头是道但对公司治理实务一知半解的独立董事,更不可能尽善尽美地担当一个合格的独立董事。
笔者认为,从公司治理结构的真正完善出发,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原始功能出发,从中国理论和现实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就选任对象的资质而言,应着力从具有企业管理经验或者实务能力的真正行家队伍中选任,而不是专家学者。比如其他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才、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离任公司总裁、注册会计师、执业律师、金融中介机构中的资深管理人员等,都可以成为独立董事的最佳人选。笔者绝不是在低估经济学家的自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真心爱护,生怕其一再被扭曲,以殃及公司治理结构、社会责任和股东利益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