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赞成经济学家当独立董事
李绍章
【关键词】独立董事 选任 经济学家
【全文】
土生阿耿法治夜话系列网文:
我也不赞成经济学家当独立董事
土生阿耿
据《新京报》报道,11月5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论坛上,成思危先生以教授身份给北大师生以及媒体记者们上了“一堂课”,题目是《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在谈到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时,他说:“我不太赞成经济学家去当独立董事,因为经济学家对企业管理、企业的一些猫腻不清楚。”凌晨看到这则消息,土生阿耿立刻扔掉叼在嘴里冒烟的那根“红双喜”,甩开椅子,对着电脑桌,连拍三下。我之所以兴奋地如此“神经”,是因为成老先生道出了我压抑已久的心里话。说真的,我也不赞成经济学家当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确立这项制度旨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抵制董事会中“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现象,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促进公司社会责任。最近审议通过的我国新《
公司法》在“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一节中,纳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可见,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已经上升到了“法律”的地位。其实,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法律尚未正式确立之前,已在我国公司实践中试行了五六个年头了,然而,“山雨欲来风满楼”,独立董事的引入并不必然保证董事会的有效运作,独立董事制度运作实践中出了一些问题,人们对此的谴责有增无减。因为道理很简单,要想真正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制度化功能,就必须确保选任的独立董事既要“独立”,又要“懂事”。可是,我们的独立董事是否真正的“独立”呢?对此,质疑者接二连三,认为独立董事是“花瓶董事”、“人情董事”、“被大股东收买,并不能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如此等等,不已而足。
另一方面,独立董事是否真正“懂事”也屡遭责难。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3.3%的独董表示,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35%的独董表示,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有分歧的独立意见;15%的独董表示,所在上市公司存在拒绝、阻碍、隐瞒或者干预自己行使权利的情况;35%的独董表示,并没能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不能获取足够支持自己发表独立意见、做出独立判断的信息。这些数字像一束荆棘,直接刺向笔者对独立董事制度一往情深的笑脸,一股悲凉之感也同时涌上心头。这么诱人的一个制度,怎么一引进到中国来就立刻变味、走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