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贺卫方-苏永钦:司法改革两岸谈(下)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前面说过大法官不只可以做法律违宪审查,还可以解释宪法疑义,所谓宪法疑义,就可以把非属抽象规范的其它宪政上重大争议,纳入解释,让大法官有机会介入政治,对越来越多元的民主政治,发挥排难解纷,打破僵局的功能,这几年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行政院长在立法院改选后是否应自动总辞,副总统可不可以兼任行政院长,行政院可不可以自己决定停止执行立法院通过的重大预算案等等。透过疑义解释,大法官还取得了对还没有通过的法律案预做审查的机会,假如说立法院通过了行政院提出了法律案,在总统公布以前,行政院如果觉得这个法律案的内容违宪而不能执行,除了请立法院复议,也可以声请大法官解释,这时因为只是草案还没有变成法律,它的内容没有拘束力当然也没有违宪的问题,但大法官把它当成一个抽象的问题而做成宪法疑义的解释,实际上也就发挥了事前审查的相同效果,外国只有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是采事前违宪审查,我们的大法官藉疑义解释的程序,等于也建立了事前违宪审查的制度,又是比德国还宽的地方。
  总之我们的违宪审查制度基本上定的欧陆式的,集中式的违宪审查,终审法院也有一部分违宪审查职能,但是法律的违宪审查只能由大法官来做,重大宪法争议也只有大法官能介入处理。至于实际的功能如何,倒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大法官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解决宪法机关之间的争议,宪法机关之间的争议大部分都是高度政治性的,像我刚刚讲的一些实例,大法官的解释常常是模棱两可,说和不说也差不多,因为怕炮火反射到他,所以能够含糊就含糊,故虽不能说全无功能,但功能事实上是有限的,大法官的违宪审查制度是在1980年代才渐渐发挥功能,主要的贡献还是在人权方面,也就是大量的法律命令被大法官以违反人权的理由宣告违宪,我们不能只从案件的量来看,数量固然也已经不少,但更重要的还要看他宣告违宪的理由,这对整个法治的发展影响更大,人权的理念可以说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散播到整个法律秩序。
  比如在宪法没有明文规定之下,大法官创造了所谓比例原则,因此法律虽然是立法院三读通过,如果内容有什么地方违反了比例原则,即人权的牺牲和公益的保护不成比例,还是可以宣告违宪,当大法官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这类宪法原则作为审查的基础以后,对各宪法机关的行为,包括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都有非常大的矫正作用,这些在我看来是大法官比较大的贡献。我们也可以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民主转型,大法官到底有多大贡献,大家的评价不太一样,可以确定的是,大法官绝对不是主要的推动者,推动者应该是反对势力、舆论以及执政党自己的觉悟,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但大法官可以说是称职的巩固者,尤其通过人权的解释,间接对于社会走向多元化,维持多元社会的价值,以及巩固民主改革的成果,贡献比较明显。
  违宪审查制度当然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比较大的,还是在于解释的程序和形式太自由,有太多选择和闪躲的空间,对于受理或不受理,解释的范围,乃至解释的效力范围,都不像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那样明确,这也是目前修法的重点,以后的解释可能会被改成判决的形式,程序可能也要修改得更严谨。至于大法官和普通法院分工的问题,本来已经渐渐厘清,这几年因为司法院要给自己重新定位,把本来单纯的独立司法行政机关一变而成终审法院,使得司法院和原来三个终审法院,大法官和一百位左右的终审法院法官如何安排,都引起了一连串的制度问题,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司法院原来改革的理由只是我们的体制有点特别,谁知道越改反而越奇特,说不上是欧陆模式还是英美模式,审判体系到底是不是要从多元走向一元,违宪审查到底是不是要从集中走向分散,参加改革的人虽有不少是以此为目标,但主持改革的司法院高层却到今天都说不清楚,至于做这么大的体制转换,不仅世界少见,或者应该说还从未一见,究竟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会有多大的好处,到今天也没有任何清楚的计算,在我看来,这部分的改革真的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变成为改而改,很少人真的看懂了中间的奥妙,只是在改革的氛围下,谁也不愿意被戴上反改革的大帽子。台湾的违宪审查制度最大的阴影,竟然就是这场不清不楚、充满诡谲的组织改造。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