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当下的核心是建构中国学术自主性

当下的核心是建构中国学术自主性


邓正来


【全文】
  
  采访:《科学时报》记者 温新红
  受访:邓正来 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和《中国书评》主编
  [科学时报]2005年9月26日“大学周刊”
  学术规范化运动
  《大学周刊》:您是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始作俑者之一,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创导的起因和过程?
  邓正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开始强调社会科学的“知识增量”和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学术规范化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论题。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创办两年后,1994年我又创办了《中国书评》,目的就是为了从知识上对这个论题进行讨论并从经验上对它加以践履。当年,我在《中国书评》的创刊辞上表明两本刊物的共同也是惟一宗旨便是“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确立学术批评体系、严格学术规范要求。”
  自此以后,这场以“中国学术规范化”为名的运动便具有了一种结构性力量。不同学科的论者从不同的维度或立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这个论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才是这场运动的真正推动者。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其影响力。
  首先,除《中国书评》1994年集中发表了大约20多篇专门讨论有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论文以外,截止2003年,《学人》、《东方》等学术刊物又陆续发表了近百篇论文,许多刊物还就此开设了相关专栏,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次,成功地举办了数次全国性的有关学术规范化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如199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主办的以“社会科学的规范化与本土化”为题的学术讨论会; 2002年3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学季刊》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学术规范座谈会”等。
  第三,学术共同体还就学术规范化的问题采取了一些联合性的行动。比如说,在史学界,《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等六家权威性学术刊物,便于1996年联合开展了有关推进学术书评工作的活动;本世纪初,它们又联合《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一起发表了《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
  《大学周刊》:为什么这场学术规范化运动能够持续展开,并且得到众多的学者响应?
  邓正来:这是以中国当时的学术“失范”现象为基本背景的。这些“失范”现象,在我看来,大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尊重他人成果的学术意识,以及由此导致的不断出现的抄袭剽窃现象;第二,缺乏健全的学术评价标准和机制;第三,缺乏知识增量和学术传统意识,难以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严肃的学术交流;第四,低水平知识的大量重复与学术消费趋向日益泛滥。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