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资料、见解、文章与社会责任——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三)

  
  3、学位论文的“文采”
  
  学术研究论文,往往缺乏文采,读来枯燥无味,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有人会说,学术研究论文,既然不能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就难以避免枯燥呆板。但是,学术研究论文也确有不枯燥呆板而具有文采的。大致有几个要点:
  
  (1)要避免段落过长
  
  一个自然段七八百字、上千字,连续两三页,读起来很累,能不枯燥吗?
  
  (2)句式要有所变化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词表达,同一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只要将字、词位置稍作调整,就可以求得句子的变化。唐弢著《文章修养》举了一个例子: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是在昨天。
  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是我和两个同学。
  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是法国公园。
  我于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我和两个同学于昨天下午到法国公园去散步。
  法国公园是昨天下午我和两个同学去散步的地方。
  我是昨天下午和两个同学到法国公园去散步的。
  
  这就有八种不同的句式。
  
  前引查士丁尼《法学阶梯》I.2.1.40第二句的译文:
  
  事实上,批准自愿的人将其物转让给他人,这没有任何不符合自然衡平的,就像这没有任何不符合所有人的意志的一样。
  
  如果一个人想把某物转让给另一个人,有什么比承认这一意图的效力更符合自然公正之原则的呢?
  
  所有人既然愿意把他的物移转于他人,这种意愿应予承认,这是最符合自然公平的道理的。
  
  因为没有什么比尊重想将其物转让给另一个人的所有权人的意志更符合自然的公平。
  
  这就有四种不同的句式,如果不考虑原文,则还可以变化出许多种句式。
  
  第一次写下的句式,觉得不妥当,稍作调整,换成另一种,仍不妥当,再换一种,直到认为妥当为止。
  
  如果一个段落有两个句子的句式一样,就显得呆板,读起来不舒服。请看《文章修养》举的例子:
  
  “两人的脾气是不同的。自然,相通之点是有的,但比较起来,差别是显然可见的。”
  
  再看中华读书报(2004年2月25日22版)上的例子:
  
  “他首先指出我所谓的不公平的税收制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税收制度是公平的。当然,法律对逃税者的惩罚是很严厉的,严厉到使任何人都觉得为一次逃税而造成终身悔恨是划不来的。”
  
  这两个例子,文法上并无毛病,因为连用几个“是……的”句式,就显得非常呆板。如果变化一下,使句子的句式有所不同,就生动了。这就是所谓“单句忌同”。
  
  (3)要讲究句子的长短变化
  
  平常对于写文章的要求,有惜墨如金的说法。大意是说,一个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句子;一个较短的句子能够表达的意思,就绝不用较长的句子。写文章应当要求简短,但是不能误以为愈简短愈好。这里有一个前提是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冗长而多余的字、词,当然应当删除,因为删除并不影响意思的完整,反而更准确。但不能为追求简短而损害意思的准确和完整。应当在意思明确、完整的前提下,讲究句子长短的变化。
  
  一篇文章不能全用长句,也不能全用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长短相间,不仅有了变化,而且产生抑扬顿挫,避免呆板,有了文采。   
  
  4、关于“文气”
  
  究竟什么是文气?一篇文章,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一律,因此读起来的感觉,及读出来的声音,就有高低、强弱、缓急,产生抑扬顿挫,这就是文气。
  
  由于标点是传达说话的语气的,因此往往决定文章的气势。大抵用“句号”则声音由高而低,文气也就由扬转抑;用“疑问号”、“感叹号”则尾音上升,文气也就由抑转扬。须注意的要点是:
  
  (1)标点符号错杂运用
  
  一篇文章,不应当全用句号,也不可能全用疑问号、感叹号,错杂运用,使文章抑扬有度,形成文气的跌宕。
  
  (2)句子长短变化
  
  “文气”也与句子的长短有关。大抵句短则气势紧凑、急促,句长则气势迂缓、松弛。有了长短变化,就形成文气跌宕,有抑扬、急徐、张弛的变化,有节奏感、有气势、有气魄。注意了这些要点,文章就会有“文采”,避免了枯燥呆板,就是好文章。   
  
  七、社会责任
  
  学术论文最后一个要素是社会责任。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就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社会的一个成员。这与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存在为研究对象不同。因此,学术研究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在法学研究中,曾经有人主张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问题在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的,是曲折的,有时还是迂回的。处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会认为某种学术观点、主张、学说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被断定为真理,但在若干年后将会发现,该学术观点、主张、学说其实是谬误。这与判断“日心说”、“地动说”之是否正确、是否属于真理不同。因为地球终归在转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