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股权分置改革法律十五论

  
  
   
  五、公开募集法人股问题 
  公募法人股是一批上海本地老上市公司特有的历史遗留问题。1992年至1993年间,有67家上海公司在向自然人发行新股的同时,还以与流通股相同的价格向社会法人溢价发行了部分新股,这就是公募法人股。这批法人股的持股成本与流通股股东相同,但能否上市流通则并未明确。这67家公司中的二纺机、中纺机、嘉丰等3家公司的公募法人股后来已直接上市流通了。此后,在大盘的一轮持续跌势中,有关部门出台了法人股暂停上市的政策,公募法人股的问题也就被搁置至今 
  除了上述3家公司公募法人股已上市外,大众交通等3家公司的公募法人股后来转成了B股并上市流通,加上水仙、国嘉两家已退市,华联商厦与第一百货吸收合并,目前尚有58家公司仍存在公募法人股问题。经过历年的送配,这批公募法人股的数量已有很大的增长。比如申能股份目前有公募法人股4.03亿股,占非流通股总量的19.46%,宏盛科技有2543万股,占非流通股的29.73%,东方明珠有3683万股,占4.95%。公开募集法人股已经成为股权分置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对于公开募集法人股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非公开募集法人股股东(发起人股东和控股股东)通过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 
  (二)公开募集法人股股东既不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也不获得对价,其所持股份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正式实施12个月以后可上市流通。主要理由如下: 
  公开募集法人股是在当年以与社会公众股相同的价格认购的。按当时上海地方上的规定,社会公众股由包括部分公司职工在内的自然人认购,公开募集法人股由企业认购。前者可以流通,后者暂不流通。而发起人股则以面值认购,并暂不流通。例如,宏盛科技的公开募集法人股的认购价与同时发行的社会公众股发行价相同,为2.45元/股,远远高于发起人股份每股1元的价格。因此,为了尊重历史和保护公开募集法人股股东的合法权益,在股权改革中公开募集法人股股东既不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也不获得对价。 
  
  
  
  六、内部职工股问题 
  职工股是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也是这次股权分置改革需要一并彻底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职工股又可以分为内部职工股和公司职工股。 
  所谓公司职工股,是指社会募集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在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时按发行价格所认购的股份。根据国家体改委、国务院证券委1994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社会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向职工配售股份的补充规定》第一条规定,公司职工股的股本数额不得超过拟向社会公众发行股本总额的10%。公司职工股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个月后,即可安排上市流通。1998年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停止发行公司职工股的通知》,该《通知》一条规定,“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一律不再发行公司职工股。目前尚未发行的,一律停止发行”。根据该条规定,1998年11月25日之后,股份公司停止了公司职工股的发行,1998年11月25日之前发行的公司职工股,则已全部在发行之后的六个月后上市流通。因此,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已不存在公司职工股的问题。 
  内部职工股和公司职工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我国进行股份制试点初期,出现了一批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只对法人和公司内部职工募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作为投资者所持有的公司发行的股份被称为内部职工股。  
  (一)有关内部职工股的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有关内部职工股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992年5月15日国家体改委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24条规定,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20%。 
  2、1993年4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关于立即制止发行内部职工股不规范做法的意见的紧急通知》指出,本公司内部职工持有的股权证要严格限定在本公司内部,不得向公司以外的任何个人发行和转让;禁止"内部股公众化,法人股社会化";公司内部职工的股份,在公司配售后三年内不得转让。 
  3、1993年7月1日国家体改委发布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详细界定了内部职工持股的范围及转让的范围,并且在其第二十八条规定,“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五”。第二十九条规定,“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时,应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内部职工持有的股份从配售之日起,满三年后才能上市转让”。 
  4、1993年7月5日国家体改委发布的《关于清理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不规范做法的通知》,清理的内容是:企业擅自决定发行的内部职工股;超范围、超比例发行内部职工股;违反《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进行交易的内部职工股。处理办法为:在国办发(1993)22号文下发以后,地方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违反上述文件规定批准进行内部职工持股试点的企业,必须按发行时的价格加同期存款利息全部退还给职工。发行的股权证,不得在社会上转让,进行交易。符合转为社会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条件的,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5、1994年6月19日国家体改委发出《关于立即停止审批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并重申停止审批和发行内部职工股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各部门立即停止内部职工股的审批和发行。 
  6、1994年8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出了《关于转发国家体改委<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股转让问题的复函>的通知》,规定定向募集公司的内部职工股的转让应执行《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第二十九条,即“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时,应按《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内部职工持有的股份从配售之日起,满三年后才能上市转让”。 
  7、1996年12月2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原定向募集公司经批准转为社会公开募集公司的,其内部职工股,从新股发行之日起,期满三年方可上市流通。 
  8、1998年11月25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停止发行公司职工股的通知》指出,定向募集公司原已发行的内部职工股,仍然按现行政策执行。 
  9、2002年4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发布的《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十一号——关于定向募集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有关问题的审核要求》第三条对违规内部职工股的处理做了具体规定: 
  (1)1992年5月15日至1993年4月3日,对于超比例发行内部职工股的公司,审核人员应审核省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文件,该文件应说明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和规范过程及公司在内部职工股发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 
  (2)1993年4月3日至1993年7月1日,对于擅自批准成立的有内部职工持股的定向募集公司,审核人员应审核省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文件,该文件应对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及规范情况进行说明,对违规行为作出检讨,并承担责任。 
  (3)1993年7月1日至1994年6月19日发行的内部职工股,审核人员应要求对超过总股本2.5%的部分或未经批准发行的内部职工股进行清理,同时要求公司提供有关清理款项的发放凭证,注册会计师应对款项的发放情况进行验证。 
  (4)1994年6月19日以后审批的内部职工股,审核人员应要求公司全部清理完毕。 
  (5)个人以个人或法人名义认购的定向募集公司法人股,即使后来有关部门将其确认为内部职工股的,仍应视同为法人股。 
  同时,《关于定向募集公司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有关问题的审核要求》第三条还明确规定了清理的方式:对未经批准擅自发行的内部职工股及1993年7月1日后违反有关规定超比例发行的内部职工股,可采取发行人回购、法人收购等方式进行清理。  
  由上可见,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内部职工股要严格限定在本公司内部职工持有;从1993年7月1日国家体改委发布《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之日起,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五;定向募集公司经批准转为社会公开募集公司的,其内部职工股,从新股发行之日起,期满三年方可上市流通。从1994年6月19日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立即停止审批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并重申停止审批和发行内部职工股的通知》起,停止发行的内部职工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