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来自于拉丁文的著名法谚:Nullum crimen sine lege与 Nulla ponea sine lege,意即"无法无罪"与"无法不罚"。它是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罪刑擅断,以保障人权的口号而由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最先明确倡导罪刑法定之
刑法思想的是意大利著名的刑法学家贝卡里亚, 而使之法典化的则是德国著名刑法学者冯·费尔巴哈。
作为现代
刑法的首要原则,罪刑法定原则以人权保障为核心内容,对于不利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制度如类推定罪、重法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不定期刑、习惯法、模糊用语等,均绝对排斥。由于中国1979年
刑法规定有类推制度,且受当时"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想影响,诸多条文含糊不清,而在有关单行
刑法中,还设置了处刑较重的新法即重法具有溯及力的规定, 这就极大地削弱了
刑法对人权的保障(特别是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作用。 中国1997年新刑法典毅然摒弃了类推制度、重法有溯及力等一系列不利于人权保障的规定,其第3条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从而在
刑法中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被认为是中国
刑法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中国
刑法由偏重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保护向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与保障个人权利并重转变的价值取向,从而对刑法规范的完备和科学,对刑事司法的改善和强化,乃至对于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均至关重要和大有助益。这就为中国
刑法及刑事法治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至上原则所要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法治的一般原则在
刑法中的具体化,它是罪刑法定原则所必然要求的。中国现行刑法典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根据这一规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就是对犯罪公民适用
刑法的平等,其人权保障意义在于:任何犯罪人均应当平等地承担刑事义务,并平等地享有
刑法所规定的刑事权利。所谓平等地承担刑事义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求对犯罪人严格以罪论刑,决不允许因犯罪人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等不同而加重或减轻刑罚或不予处罚;二是要求不得因被害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等不同而对犯罪人加重或者减轻刑罚或不予处罚。所谓平等地享有刑事权利,是指每一个犯罪人依法享有法定的刑事权利,只要符合法定条件,不论个人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状况如何,就应让其享受某种刑事权利。例如,中国现行刑法典中规定有各种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刑罚的情节,只要犯罪人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刑罚的情节,他便依法享有受到从轻、减轻或免除刑罚的刑事权利,司法机关不能以其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财产、性别、种族以及任何其他理由剥夺其刑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