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私营化的“怪味豆”
季卫东
【全文】
对临湘市副市长余斌“受贿扶贫”案,终审法院近日作出了维持有罪原判的裁定,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从刑事诉讼规则的角度来推敲此案,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质疑的地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深谙这样的道理:“私义行则乱”(《韩非饰邪))、“人心之多私,而以ㄎ保ǔ铝劣铮2谎远鳎幢闶潜桓嫒肥涤幸栽呖钚猩剖碌乃饺艘寰伲仓荒茏魑啃淌奔跚岢头5牟慰疾牧希薹ǜ谋淙范ㄗ锩姆ɡ砀荨H欢裰诙源税傅牟煌从ΓΩ没崛糜泄氐本治逦对映拢缤肺兑豢拧肮治抖埂薄?
据新浪网问卷调查的结果,投票者当中大约有66%的人是同情被告的。网站上的短评,观点分歧很大,或者断定这个“贪官”不仅没有犯受贿罪,甚至还是目前难得的“清官”;或者觉得这个长期主管教育和政法的干部非常狡猾,已经预留逃避罪责的暗道机关。
浏览着一篇篇网民跟贴,不禁联想起明朝末年朱之凭的人物分类——“隐恶扬善者,圣人也;好善恶恶者,贤人也;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颠倒善恶以快谗谤者,小人也”(《在疚记》)。大概余斌觉得13亿神州大地到处行走的都是隐恶扬善、宽恕为怀的“圣人”,所以敢于相信自己不会被判有罪。从电脑虚拟空间的舆论倾向上看,倒也可以说他的乐观虽不中也,亦不远矣。
主张余斌无罪的主要根据是:赃款用于扶贫或者其他公益,结果和主观动机都是好的。虽然个人也侵吞了一部分,但与其他在位高官的巧取豪夺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微不足道。何况官场潜规则导致在很多情况下个人几乎别无选择,不同流合污就会被同僚排挤出局,不参与买官卖官的食物链游戏就保不住乌纱帽,更别想指望加级进爵。本案被告以轻罪受罚实际上也是因坚持原则而遭到报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更值得注意的与其说是具体判断的是非得失,毋宁说是上述论述中折射出来的群众性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实质性价值判断高于法律程序,情境伦理高于普遍的社会正义。
或许是因为久在鲍鱼之肆,连“圣人”以及“贤人”们对乡愿引起结构性腐败的气味也开始变得不那么嗅觉灵敏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层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私下收取“佣金”,在处理公共事务时支付来路不明的款项,只要这些钱大都用到正道上,解决了群众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那就没有多少大惊小怪的了,甚至还被大家视之为德行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