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你刚才说,你也能理解事情的发生,为什么?
朱:中国的研究生选拔制度并没有很久,因此很多学生包括社会,并不能理解大学招生制度和研究人才的选拔制度之间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我笔试考分高了,就证明自己很有研究能力,就应该被录取,事实上不是如此。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腐败现象,人们容易对社会产生怀疑。在这个时候,出现这次博士招生风波几乎是难免的。
希望选有学术想像力的学生
如果大学教育是公民教育,考博制度必须转向选拔优秀人才。
《新京报》:你觉得研究人才的选拔制度和大学招生的选拔制度,不同在哪里?
朱:如果大学教育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话,只要你笔试合格,就可以继续学习。但是,考博的制度必须转,必须转向选拔优秀的人才。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当然首先笔试成绩基本能达到要求。
《新京报》:你最希望招收到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朱:第一要关心中国实际,一定要研究中国问题。
第二要有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比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不一定要是法学出身,经济学的也可以,社会学的也可以,工科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有基本的功底和能力,不能等到博士阶段再来补基本功。最后,还要有点学术上的雄心大志,因为这是北大,这也是责任啊。
《新京报》:你觉得通过面试就能判断出这些吗?
朱:至少在美国,博士录取没有笔试,导师决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会希望尽可能多地挑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我希望挑选有学术想像力的学生。
《新京报》:每个人都有因为自信而犯错误的时候,你觉得自己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偏见或者会有看错人的现象发生呢?
朱:完全可能。可能我没有要的学生,十年之后会是一个杰出的法学家。但作为一个导师,我必须在面试的有限时间内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判断。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至少在面试那天,没有看出他有你所要求的潜质?
朱:至少当时他回答的问题真的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学者,学术上一定要诚实
收了你认为研究能力不突出的学生,自己当了好人,但花费的是国家的钱。
《新京报》:据我所知,你有3个名额,3名复试的考生你都可以要。
朱:我可以全部录取,那么是皆大欢喜,后来的所有质疑和指控都不会有了。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