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衣食的文化交流史

衣食的文化交流史


谢晖


【关键词】无
【全文】
  曾闻季羡林先生著有《糖史》一书,旨在说明:“通过讲文化交流,讲述连糖这样微末的东西背后都有一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史”。近阅英人赫德逊所著《欧洲与中国》一书,不止给人讲述了物质交流背后的文化关系,而且更加强调了文化交流背后的物质动因。一部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史,乃至一部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史,简直可看作衣食的文化交流史。
  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这类词汇,对于稍有学识的中国人而言,当是熟能贯耳的。丝绸华衣、香料美食,这对缺乏器物,且久已习惯了陆上、海上长途跋涉、买卖交易的希腊和罗马人而言既是挡不住的诱惑,又是果敢坚决行为的动因。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希罗多德时期,亚速海附近的希腊人就直接或间接地把生意做到了渤海之滨。其后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又有大量商人不断东进西归,使远东的丝绸香料源源不断地走向西方,也把罗马希腊的黄金白银交给了印度、阿拉伯和丝国(中国)。直到欧洲人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绕开中间商的盘剥而尝试绕道非洲,西进“印度”,乃至自足的中国被西方包围……其间虽不乏野蛮和残忍,但先辈们在没有汽车、火车、更遑论汽轮、飞机的十八世纪的以前,面对沼泽流沙、峻岭激流、波涛暗礁,硬是用双脚在荒漠、海水中踩(划)出一条条光辉的贸易通衢。以至在丝绸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上搭起五洲四海交汇的桥梁,找到了文明交流的曙光。
  而在中国这边,帝王为了逞强显威,亦曾有过声势浩大的陆上西进和海上下西洋。张蹇、班超、甘英、郑和等等虽未曾到过欧洲,但在后来欧洲人心目中他们都是伟大的名人。至于匈奴人、蒙古人挥师直抵欧洲而引起的欧亚格局的巨大变迁,其政治军事动机更大于经济交流的动机。慎思先人们的政治军事举措,虽然不乏使人骄傲自豪之处,但令今人依然咀嚼在嘴、回味无穷的仍是那晶莹的葡萄、鲜嫩的苜蓿和甘甜的山芋。
  当然,衣食的交流并不全是文化的。这在以往的历史中桩桩俱在,而站在中国“四大发明”和文官制度肩上的西方人借助洋枪洋炮的威严和工业革命的强势,把文化交流演绎成了武化独霸。于是世代栖息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有百分之八十命丧于西人的枪炮;创造了古代灿烂文明的亚洲、非洲以及它们的人民人成了西人们为所欲为、撒野耍粗的场所和“道具”。这直接养成了希特勒、东条英机们妄图征服世界,统驭全球的霸气。甚至直到不久之前,苏美两国还为谁能称霸世界而较劲。这桩桩事实,表明了一个与事实相反的真理:当衣食的交流演变为衣食的掠夺,当文化的交流转换成武力称霸,那么衣食的丰足也罢,文化的演进也罢,只能被意识形态所遮蔽。被核弹航母所笼罩。他们每每借文化之名而行物质掠夺之实,其最终只能扭曲文化之灵魂,篡改物质之功用。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