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伦理至上与思想困厄——《中国意识的危机》读后

  就在这矛盾无法解脱之际,中国历史造就了一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后生,他们较少旧的传统,而更多新的学识;他们不惧怕一切,并利用天下大乱的“天时地利”将自己的主张推向全国,推向全民族;他们的呐喊呼天抢地,感人肺腑。而刚从封闭体系中走出来的富于理想而又不乏愚昧的人们(尤其年轻人),不假思索地欣然从之,于是,一场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作为其高潮在中国大地上展开、蔓延!
  在这场运动中,主要领袖无疑是林教授在该书中专门研究的胡适、陈独秀和鲁迅三人。以他们为领袖和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胡适一九一六年提出的“八不主义”,即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以此为奠基掀起了一场风靡全国的白话文运动;继之而来的,是胡适和其同仁钱玄同竟连中国的文字都想抛入历史的垃圾堆。这恐怕是在国史上除元世祖之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举措!不但如此,胡适连中国的旧礼教,旧法统统统不要了,而“拿来”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做其大旗。好象这确实能给古老的中国充上新鲜的血液。
  然而,正如李泽厚曾言:胡适“相信并主张自由主义,提倡‘好人政府’,但在中国现代条件下,却又不得不最终依附在独裁统治下。它创作了《终身大事》鼓吹自由恋爱,但在中国的条件下,他却不能也不愿与母亲包办的旧式婚姻相决裂,而宁可自己忍受一生。”以至于他在临终之际,还在认真探讨“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发掘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为“人本主义与理智主义”,对中国传统大加称赞和褒扬 。其实,陷入这种历史悲剧、创造这种历史迷津的岂止胡适一人?在他之前,龚自珍、魏源由呼风唤雨而重礼并研经;章太炎由主张彻底的革命而反对建立共和政体,反对发展资本主义,最后“粹然成为儒家”;康有为由维新志士而变为保皇党,再蜕变为帝制复辟派;严复曾崇尚西学,痛陈危害,大倡改革,后来竟转向拥戴皇帝……在他同时和其后,意志刚烈的陈独秀一面呐喊:“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一面又在传统当中寻求“积极”成分,甚至不惜违背事实地诡辩:“记者之非孔,非谓其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诸德及忠恕之道不足取,不过谓此等道德名词,乃世界普遍实践道德,不认为孔教自矜独有者耳 ”。孤独悲怆的鲁迅,一面痛骂满纸“仁义道德”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一面在故纸堆寻求“救救孩子”的方案;一面倡导“拿来主义”,一面将钻研中心“偏至”于中国古典文化。《中国古典小说史略》和系列历史小说就是这种“偏至”的代表。后起的中国文化领袖,热情奔放的郭沫若也是同样,他高喊“燃烧吧,凤凰”,又热切期盼着“凤凰之新生”。他为民族危机而号鸣,为腐朽的凤凰而心痛,然而他又毕其精力,在腐朽的凤凰身上捡起了断烂的残片,拼拼凑凑、寻寻觅觅,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揭示中国古典文化的煌煌业绩。直到“文革”期间的毛泽东,也没有摆脱这种历史命运,一方面,他为了人民的解放奔走呼号了大半生。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创造出自己的政治哲学,决心把被颠倒了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在他的诗中,前无古人的赞颂造反者“共工”,喻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关系之“主”,而领导者不过是人民的“勤务兵”;人民是“孔明”,领导者是“刘备”。他说:“什么‘天赋人权’,还不是‘人’赋人权!我们这些人的权是天赋的吗?我们的权是老百姓赋予的。首先是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赋予的。 ”当踏步忍看官僚主义作风和有悖于人民利益的思想、行为泛滥时,就不惜采用绝对的手段——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式的阶级斗争手段来发动一连串的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也是其以为了人民的目的而发动的;是为了彻底地反传统,干净地清除旧有的“上层文化”而发动的;是为了真正实现其“人民大众的文化”理想而发动的……然而,他却根本未料到的是:其本人竟被这场“革命”卷入到传统的漩涡而无法自拔。直到最后,对他的“个人崇拜”,“现代迷信”影响、困扰了整整一代、甚至两代人的思维。国民经济和民主法制因人们高喊或默诵“万岁”、“语录”、“红宝书”而崩溃、而摧毁!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