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卫方:这是一个现象。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人,参加到政治中,比如说王沪宁(编者注: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新近上去的夏勇(编者注:原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今年6月被任命为国家保密局局长),郝铁川和孙潮原来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现在成为上海两个区的区长。这应当算是政治学和法律学界的学者参政吧。
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人,在相关领域都有相当成就,所以严格地说,也可以概括为“教授从政”,说教授从政,基本上概念就是集中在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的领域。因为理工科的教授,很少有转向政坛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像李克强(编者注:辽宁省委书记)和周强(编者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本科或者研究生学法律,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然后逐步提升,也可以说是更宽泛的法律人从政。
人物周刊:这种趋势是否表明某种走向?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的人,将更容易进入政坛吗?
贺卫方:通过比较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人对于政治的参与,观察中国的政治走向,这是值得关注的趋势。但从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策标准来说,我并不觉得,有那么明显的变化。
人物周刊:您一直关注宪政,那您认为中国宪政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贺卫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观念的整体性改变,改造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多研究和传播一种合理的政治文化。让大家明白,分歧和多样化对于一个社会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不断地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不过我们不要忘记,真正的和谐社会,恰好是建立在对差异和冲突尊重的基础上。杰弗逊说过,局部的反抗和冲突,是一个和谐的政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好像暴风雨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社会正在变得多元化,人们利益走向分化,我们必须容忍社会中多样化的意见。在国家管理层面上,也需要表现出差异。
学术不仅是饭碗,也是精神
人物周刊:从1985年留校任教开始,20年,您一直在做一个启蒙的工作,其间心态有变化吗?
贺卫方:从心态上说,感觉大家一步步、慢慢推动,还是能够积小成为大成。
当然,有时候也怒不可遏,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一个不合理的判决,一个不该被杀的人被杀掉了等等。人毕竟是人,不是一架机器,还是有情感的。我觉得还好吧,总体上还能够比较平和和理性。
人物周刊:如何排解焦虑或者愤懑?
贺卫方:有时候我和朋友聊聊天,或者沉浸在一本小说,一本兴味盎然的书,读书还是可以化解很多情绪上的问题。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