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并发症困境中的大学

并发症困境中的大学


贺卫方


【全文】
  采访背景: 在6月24日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向学校相关部门递交了拒招研究生的声明,与此同时又在学术批评网上公开发表。之后,国内的媒体对此事议论颇多,社会各界除了对贺教授这样做的方式进行了广泛探讨外,对贺教授的治学态度、他本人的成长经历以及该事件对他的影响,也表现出浓厚的关心,也有人对此事所折射出的我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乃至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新周刊》特刊登对贺卫方的专访文章,以便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贺教授的治学态度、对教育体制的态度以及对于希望走向学术岗位的年轻人的一些有益建议。
  
  《新周刊》:您曾在对大学新生的一次入学演讲中提到自己的小时的梦想:“希望一生读书,而且还有人发工资。”如今,作为一名北大的知名学者,你的愿望是否实现了?你认为与你小时候的梦想相比,如今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还有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贺:“知名学者”的称呼显然夸大了。对于这次暂停招生的事情,媒体如此积极的反响是我始料所未及的。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报道和评论,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乃是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以及整体观念的更新,高等教育制度中日积月累的种种积弊愈发突出,可以说是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所以,一次音量不大的呼喊也能引起如此大的回声。当然,后来的许多报道和讨论都很有深度,也有些不同观点的交锋,这是令人欣慰的。
   你知道,我属于典型的“文革少年”,小时候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是极其恶劣的。虽然自己喜欢读书,不喜欢干田地里的活计,但是,如果在我读中学的时候,谁跟我说:将来你能够到北大当教授,我肯定会认为他吃错药了。后来居然还闹成真的了,有读不完的书,而且的确是读书、教书构成了拿工资的理由,这应当算是一个典型的梦想成真的个案。
   实际上,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人心很难满足。真的当上教授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里不满足,有些是来自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有时来自对所处环境的不满。按照我小时候熟悉的毛泽东的说法,“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可以说,这种不满足,一方面说明个人还有进步的空间,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使命也正是对社会的批判。这意味着人性的弱点恰好可以成为改进人类社会的动力源泉。
  《新周刊》:在那次演讲中,您也曾提到过,“我们很幸运,生活在一个有大学的时代,”但您同时谈到,起源于西方的大学在来到中国后,有了太多的改变,能介绍下您所说的改变有哪些?你认为造成这些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改正这些?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