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奇谈:国父蔡锷之死=中国共和之死与专政复辟

  最后,护国战争的主将蔡锷完全可与美国独立战争的主将华盛顿齐名,甚至两人的处境、遭遇到的事情以及两人处理事情的方式都完全相同。具体表现在:
  A、战争爆发时,两人都是普通公民,并无一兵一钱一职,但都很有民望。
  B、两人参与战争的动机与目的完全一样,争取国家、地域独立与君主专政世袭体制,战败则身死,功成则身退为民,不谋一丝权力。蔡锷的精神浸透着共和的精神而没有任何群族(阶级)理论的糟粕存在。因为帝制、专政、世袭损害了全中国国民的人格,所以袁氏称帝,第一个起来反对就是蔡锷。云南举义目的就是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专政、形形色色的世袭永绝于中国。正因为如此,蔡锷的理想与华盛顿的理想完全一样,不仅要再造共和国,而且要做共和国第一国民,绝不贪恋任何权威。尽管云南都督本是蔡锷的部下,云南举义是大势所趋,滇军上下都拥护蔡锷,民心也是如此,蔡锷仍然坚持所有布告都以唐为首,以表明自己志在讨袁,不争权力,自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亲临前线。功成以后,蔡锷随即通告下野,做普通民众,不掌一兵一权。1916年6月21日,他致电梁启超“对于国事,除万不得已外,拟不发表何种政见” 。
  C、蔡锷对于国民、军人、党派、共和国的理解与华盛顿完全一致。蔡锷认为结社自由是文明国的通例,国家应当组织政党内阁,其他政党在旁边监督,实行政党轮替。但政党不得拥有暴力,不得控制军队,并倚仗暴力捕获国家权力。鉴于当时政党林立、党军不分、党同伐异,意见纷歧,水火不容,各政党随时有动用武力贯彻本党政治意图的隐患。为了完成共和目标,蔡锷首倡军人不入党,自己身体力行,谢绝参加一切政治组织。与当时孙中山军权虚置,极力以党控军、培植党军势力相反,蔡锷当时党权、军权在握,却愿意从自己开始,首先取消他领导的共和统一党,另组健全的政党,可谓高风亮节。蔡锷也反对军人结社,因为军人握有武力,军人结社干政,必会以武力为后盾,破坏共和,推倒内阁,以民众为鱼虾,走向专政、世袭制的不归路。
  D、蔡锷护国功成之后,其声名之高也与华盛顿差不多,如果蔡锷未死,中国的军阀谁都不敢以身试法,步袁世凯后尘,实质上再废共和。共和之再造,全赖蔡锷之发难,各省次第响应。从当时全然无望到后来大功告成,竟然不满5月,以致蔡锷也认为,护国之胜,实为体现民意的天意。他在《护国岩铭》及序文中写道:“中华民国四年,前总统袁世凯叛国称帝,国人恶之,滇始兴师致讨,是曰护国军,锷实董率之。逾年,师次蜀南,与袁军遇于纳溪,血战弥月,还军大洲驿,盖将休兵以图再举。乃未几而桂粤应,而帝制废。又未几而举国大噪,而袁死,而民国复矣!嗟呼!袁固一时之雄也!挟熏天之势,以谋窃国。师武臣力,卒毙于护国军一击之余。余与二三子军书之暇,一叶扁舟,日容与乎兹岩之下。江山如故,顿阅兴亡,乃叹诈力之不足恃,而公理之可信,如此,岂非天哉!世或以碚袁为由吾护国军。护国军何有?吾以归之于天,天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兹岩云尔。蔡锷题,殷承献书,民国五年七月勒石。”
  蔡锷之死让军阀们有恃无恐,他们打着民国的幌子,以党控军,大搞一党专政。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蔡锷的部下,西南大军阀唐继尧,在护国战争功成之后出兵四川,抢夺地盘,据说言谈之间“深以蔡死为幸”。就连领导两次护法战争的孙中山,也未能走出以党控军,一党专政的陷坑。孙中山及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在北伐胜利后,在军政、训政的泥坑里一陷就是84年。直到2000年、2004年两度败选之后,才开始实行党主席直选,成为健康的政党。至于另一大党与附属小党,打着共和国的幌子,在阶级革命的泥坑里苦苦挣扎,动用大量的国力支持反共和的专政世袭制度,在共和制度建设方面形同梦呓,至今毫无觉醒。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