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先生于30左右年纪,对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之造诣已如此之高,与当代名宿论学毫不多让,令拉斯基辈敬畏(拉氏长萧氏5岁),足令所有的中国学者同感骄傲,吾今已过知天命之年,重读大师青年时所著《政治多元论》,仍惊叹其外文之精当流畅、论证之严谨细密、与夫识见之晶莹透澈,更自知登堂入室之难,师门之弥高。
公权先生批判政治多元论,要以国家主权之不可废,国家一统之尚无可取代。然而就文化领域言之,既无“主权”,亦不必一统,故公权先生于中国文化,不以圣教与异端之说为然,认为“儒家以外还有许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学术”,若“舍百川而不受,必定无以成就沧海的洪深”,主张诸子配孔,建议“管、老、墨三子设位文庙,配享孔子”,因深信“民族文化是一个广包兼容的伟大系统,其中是没有门户界限的”。再以中西文化而论,公权先生虽身与五四运动,却力斥极端反传统主义,认为打孔博古过于偏激,但亦不以尊孔为然;儒学自有其永久之价值,然以孔教可致中国于富强,则“属夸大之妄想”。亦反对全盘西化,讥为浅薄,何异学步邯郸殊,新装窥半面?而认为中西文化各具精神,既有心同理同者,也有相异之端,宜能切磋督实,而并行不悖。公权先生信奉文化多元论,固极显然。
三
萧公权先生自康乃尔大学归国后,至七七抗战军兴,先后执教于南开、东北、燕京、清华各校,计约10年半。所开课程除专长的西洋政治思想外,另讲授中国政治思想,开拓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当时颇有学者认为政治思想乃西洋之概念,施之于中国或不免捕风捉影、大言欺人。而另一种极端,则由于对政治思想概念不清,将之与其他思想混一而论。公权先生遂从资料的搜集与选择入手,以清晰的概念、敏锐的眼力,以及高度的耐心,将散在群籍有关政治思想的素材抄录出来,在清华大学授课时已陆续印成讲义,题名《中国政治思想史参考资料》至七七事变起已印成从先秦到明末,总共1400多页,奠定日后著书立说的基础。
抗战期间,公权先生于成都华西坝燕大兼课时,在内迁的光华大学附近农家,租赁几间房屋而居,于两年宁静的乡居生活中,运用政治学观点、历史学方法,于1940年的夏天完成了70余万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全书由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交重庆商务印书馆于1945年初版。书出近半世纪以来,中外学子读之、引之,莫不奉为经典巨著。以此书中某些章节为基础撰成专著者,亦大有人在。美国著名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k Mote)教授,亦列萧氏门墙,独力移译此书,上卷已由普林斯顿大学于1979年出版,共778页。彼邦学者踊跃争购,益知此书历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最基本的贡献在于展现明确的中国政治思想,及其在二三千年时间长河里的演变,有力而具体地回应了轻视中国政治思想及其价值的议论,证明中国自有其政治思想与不可磨灭的价值。公权先生兼通中西,当然明察到中西政治思想性质有异;由于整个思想趋向的不同,中国尚实践,西欧工思辨,因而有致知与致用之别,于是2000余年中国政治思想亦多属于政术范围,而较缺乏西洋发达的政治原理与政治哲学,但是仍不能以性质殊异遽言价值的高低。
公权先生写史,为政治思想开拓更广阔的境界,上自文献可征的晚周,下迄辛亥革命,极有系统地述论2000余年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而述论的详略则视创获性与影响力之大小而定,所涉及古来学者60余人,皆就原作取精用宏,就政治学观点分类征引,并加以综合与分析,不仅使原作者之政论畅所欲言,而使其意义更加明晰。全书各章夹叙夹议,何者为古人所说,何者为近人意见,何者为作史者之评论,都交代得十分清楚,而贯穿其间者则为作者凝聚于民族与文化之精神。
公权先生深得史学微意,故特别重视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史之发展,呈现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演进过程。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分为“封建天下之思想”,包括春秋战国在内;“专制天下之思想”,包括秦汉至明清之2000年;以及“近代国家之思想”,包括清末海通以后至辛亥革命。按政治思想演变之大势,则可分为“创造时期”,自孔子至始皇一统;“因袭时期”,自秦汉至宋元;“转变时期”,自明初至清末;“成熟时期”,自三民主义之成立以迄于今。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犯之“圣教”。谄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之效,亦可略见公权先生心思的细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