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郑永流


【全文】
  当选定本文的这个主题时,不禁又记起了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开篇中给读者讲述的他初次出国时,如同万千出远门的人都要经历的一幕:临行前,他奶妈偷偷地将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到了他的行李箱底下,并避开人群对他说,假如在外水土不服,老是想家的话,可以把那纸包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东西就是灶上的泥土。不知费先生曾将这灶土煮吃了没有,但身心上的水土不服、文化惊诧想必他是体验过的。
  人有不服水土之虑,那么一种制度、一种文化是否也有外出闹肚子之不适呢?说白了就是,当我们上上下下对厉行法治一致称是时,可否想过这西域渐来的东西能服中国的水土吗?这知者能乐山吗?
  西方的长期经验表明,在所有不好的治国方案中,法治不失为最好的一种(柏拉图语)。然而,这一经验的证明过程却是十分的漫长。从观念上看,始于古希腊,其制度基础,则是从十一世纪起开始建造的,即使是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法治也存在了二三百年之久。在人们的眼里,岁月已将法治淘洗成西方文化借以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这种论断尚还成立的话,那么,将法治移到中国或将德治礼治植入西土,既不可轻言,也不可与你学习我的制陶技术,我引进你的大学制度同日而语。作为文化,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生存发展条件。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大抵是指见多识广的人与宽厚仁义的人各自的喜好、处世态度及命运不同。岂料冯友兰先生从中解读出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的不同,并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了一番追根求源的地理水土的考察。(《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
  这就是,中国为大陆国家,民以农为本,以土地为生。土地是不动产,不仅死不能带走,且生也难挪动。寒来暑往,祖祖辈辈,繁衍其上,也尽享其乐。与此相应,一套严整的家族制度便滋长出来,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其要义,国家社会不过是家的扩大,于是君臣义如父子,朋友信似兄弟。世人都尽五常之本份,便为爱人,天下也就达到了仁。不仅如此,这黄土地还孕育了以颂扬自然为中心的文学艺术和以直觉顿悟为特征的哲学。
  而那希腊人生在海边,以商为本。商之要害是交换,财产多为动产,需要流动,人就结城而居。杂居使人失去家庭依赖,大家都立于一个平面,谁也不比谁高出一个等级,协调人际关系的另有一套。为畅其货,人们不得不标新立异,创新工艺,科学便发达起来。又从商业账目的抽象数字中建立起假设的概念,知识论就是由此发端。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