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读书之意蕴:IAPP分析

   所以,阅读书目的确定,既是个人的行为,但也往往是集体行动的结果。在个人选择的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个性,但在集体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规则: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来确定自己的书目,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集体的阅读书目作出了贡献。而集体意义上的阅读书目,显然也正好给每个人提供了最初的参照系。在这一点上,一本好的教科书,是某个领域的阅读书目的引路书。一篇很好的综述文章,也是某个领域的阅读书目的指引。根据这一思路,每个人都很容易轻松地找到一个重要的书单,只要他开始读书。
  比如,笔者最近阅读英国学者诺曼·巴利的《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就可以轻松地制定一个有关古典自由主义的阅督书单,因为作者已经把重要的著作都列在其注释中了。通过阅读该书,读者还可以轻松地知道不同著作之间的理论联系,即使这可能仅仅是巴利教授的看法。
  再比如,如果要阅读公共选择传统的基本文献,阅读美国学者丹尼斯·缪勒的《公共选择理论》(英文版1979,1995)就可以大体了解公共选择的重要文献以及著名学者。按照这一书单按图索骥,一段时间下来,即使不会写作公共选择论文,也会把公共选择说得头头是道了。就好像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唱了。
   这些书单实际上构成了是读书人的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读书人会形成一种文化,而不再仅仅是个人的行动。一旦在某个读书群体里,形成一种阅读的文化,形成一种阅读的传统,大家就会形成一种共识,那些书是传统的必读书,而新的共识也因此而会产生,某本书是新的必读书。
   三、读书的若干技巧:个人感觉与生活方式
   不过,读书还是很有技巧的。而且并不是随时都有黄金屋,随时都有颜如玉,也就是说,虽然古人这么说,但读书毕竟不如点钱那么快乐,也不如欣赏模特那样令人爽心悦目。
  所以,很多人觉得读书很枯燥乏味,很累,除非要考试和写毕业论文,否则决不读书。即使读书,开始的时候也往往感觉支离破碎,读什么信什么,脑子里面却空空如也。不知道学了什么东西。不像吃饭,肚子立即会饱,也不像喝酒,会立即有些晕眩的感觉。
  这是基础性阅读常见的问题。基础性阅读,是一种泛读,它的目标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占有尽可能多的知识,就好像是打地基,不见得没有明确的目标,但可以用来盖房子,修马路,等等。虽然会觉得阅读那么多,没有明确的用途,但打地基的基本功,却是经过一段时间就能够感觉出来的。就好像是练健身,三天两天当然感觉不出来,但经过45天以上的持久训练,自然而然有变化,经过多年的积累,精瘦精瘦的人,都会变成一个壮汉,让人刮目相看。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