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与避税的心理分析
翟继光
【关键词】逃税;避税;心理分析
【全文】
一、对逃税与避税含义的界定
逃税与避税是经济生活中两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对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反逃税和避税对策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逃税和避税现象进行心理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界定一下本文所探讨的逃税和避税概念的含义,因为无论在税务实践中,还是在税法学的研究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就必须明确他们的具体含义。容易与逃税和避税相混淆的概念主要有节税、税收筹划、偷税、漏税等。在这些概念中,只有漏税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而导致的结果,其他均是行为人主观上故意所为,因此很容易把漏税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分。节税与税收筹划基本上是同一概念,逃税与偷税基本上是同一概念。因此,我们所要明确的就是节税(税收筹划)、避税与逃税(偷税)之间的区别。
节税、避税与逃税都是以减少税收负担为目的的行为,但其合法性不同:节税是既符合税法的形式,又符合税法的实质与宗旨的一种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避税是符合税法的形式,但不符合税法的实质与宗旨的一种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而逃税则是既不符合税法的形式,也不符合税法的实质与宗旨的减少税收负担的行为。在这里,节税的合法性和逃税的违法性是很明显的,但避税的合法性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法理学“凡非法律禁止的,都是允许的”这一理念,在法律无明文规定避税行为违法的情况下,不能在法律上将其视为违法行为而予以处罚;根据税收法律主义的要求,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纳税人不承担纳税义务,因此,在法律没有规定应对避税行为进行纳税调整时,不允许加重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综上所述,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避税行为违法时,避税行为是合法的行为。也就是说,应对避税行为的措施只能是立法,而不能是司法解释或行政解释、行政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避税是指纳税者通过对经营活动的不适当的安排,从而能够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来规避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义务或较高纳税义务的行为。逃税,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已经成立的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对逃税与避税的心理分析
所谓心理分析,就是对影响和支配主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分析。这些心理因素包括世界观、信念、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等等。各种心理因素不是孤立的、杂乱无章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结构的形式,即心理结构,存在于行为主体的头脑中。对逃税和避税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揭示存在于逃税者和避税者头脑中的影响和支配其避税和逃税行为的心理结构,从而为研究反避税和反逃税的对策提供参考。导致纳税者逃税和避税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