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

  犯罪预测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过去、现在犯罪现象及其它相关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据此推断和测定未来一定时空范围内伴随原因和条件变化可能出现的犯罪现象的状况、结构、动态方面的趋势,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活动。犯罪预防是指根据对犯罪原因的科学分析,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的手段和措施,有效地控制、减少犯罪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犯罪预测是犯罪预防的前提和条件,而要对犯罪进行科学的预测,则离不开对过去、现在的犯罪状况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分析和测定。我们知道,犯罪总是在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犯罪人在形成犯罪动机以后,其犯罪心理和动机的外化总要通过一定的犯罪对象——被害人才能实现。可以说,失去了被害人,犯罪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条件和依赖的对象。故我们认为,对被害人进行深入而仔细的研究,全面了解被害人的性质、特点、被害前的特征以及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被害。防止了被害,也就阻止了犯罪的发生。对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被害人特性和结构的了解,可以预测该地区犯罪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犯罪控制,遏止犯罪势头。
    二、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的需要。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以预防、镇压犯罪为目的,根据国家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它社会条件的状况,在深入分析犯罪发生的各种原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任务所制定的措施和方针。科学的刑事政策是建立在对犯罪原因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犯罪作为一定时期社会的负面产物,又是多种因素和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有些犯罪中,甚至是相当多的犯罪中,被害人自身的行为特征是促使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性犯罪中某些女性的轻佻,穿着过多的暴露和行为表现上的不适当;某些杀人和伤害犯罪则是由于被害人的工作失误而导致等。所以,我们认为,对被害人进行全面的研究,深挖被害人方面导致犯罪发生的种种因素,可以为刑事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力的素材。
    三、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可以防止恶逆变的发生,从而加速社会的净化。
  恶逆变是指被害人在其合法权益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后,在不良心理的支配下和其它因素的推动下,导致的被害人的逆向变化,亦即从被害者向害人者方向的转化。任何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被害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犯罪作为外力强加于被害人的恶性刺激,会使被害人在被害后立即进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这种人既可能从被害事件中取得教训,迅速摆脱犯罪侵害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心境,振奋精神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也可能走上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道路。实践中,有的被害人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后,在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产生了向社会报复的心态,把自己的满腔怒火发泄到无辜者的身上,成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犯罪者。如有的在自己的财产被他人盗窃、抢劫以后,便产生了也去偷盗他人财产的犯罪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迅速转化成害人者。在性犯罪中,很多受害女青年一蹶不振,在消极、悲观的心理支配下,告别了昔日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从此走上了一条孤独、忧愁的道路,甚至坠入违法犯罪泥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认识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更有周围人对被害人被害后的冷遇和歧视,还有法律工作的失误,使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把被害人一步步推向了犯罪的道路。这种恶逆变一旦形成以后,往往会比一般犯罪人更加疯狂,对社会的危害性会更大。我们觉得,加强对被害人被害后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的研究,加强对被害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做好被害者家属、亲人的思想工作,安抚被害人那颗受到创伤的心,可以防止被害人的逆向转化,减少犯罪的潜在因素,这一工作做好了,犯罪预防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强化,犯罪也会大大减少,社会环境净化的目标也就更有希望。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