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张惟英女士的明确的提案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可能削弱、推迟这项
宪法权利生长的观点和建议。比如,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为了保证廉价劳动所带来的制造业竞争力,为了通过维护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而建立中国经济的内部自我循环体系,采取促进资本移动而不是促进人口移动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这种观点隐含了类似的政策取向,可能会在不经意之间或多或少助长画地为牢、排斥外来人口的倾向。
不得不指出的是:仅仅废除《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反倒会像打开了“潘朵拉盒子”,除了留下对平等主义的一丝希望,各种难题都跑出来了,到处引起市政管理上的困境。于是我们有理由期待进一步的配套措施,特别是通过建立和完备各种规章制度为移居者提供充分的雇用保障、工伤事故补偿、医疗服务、生活救济、母子和儿童福利、接受教育的机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请愿和申诉的渠道,并加强对犯罪的预防以及对贫民救助设施的管理。■
作者为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本刊法学顾问
背景:“迁徙自由”vs“人口准入”
2005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计划中,有一项特别引人关注:市人大常委会将于3月审议废止《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这项条例于1995年7月15日开始实施,迄今已10年。
舆论普遍对此给予好评,认为此举意味着政府今后对外来人员与北京市民同等对待,表明北京市政府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模式和思路正在转变。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户籍人口约为1100万人,在京居住三个月以上的非北京户籍人员约为385万人。非北京户籍人员在城市中从事各行各业,但长期以来,在许多方面受到“另眼对待”,政府对他们一直采用行政手段进行控制。
近年来,情况在发生变化。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副处长张征宇介绍,以往北京对来京务工人员在一些岗位工种方面是有限制的,来京务工人员还要交纳就业证、暂住证管理费等百余元的费用,现在这些限制已经逐步取消。
但是,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使得不少人十分忧虑,谁能进入北京?谁该享有“市民”的权利和城市的资源?在今年1月举行的北京市政协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惟英提出了《关于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建议》的提案,经媒体公开后,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张惟英解释说,“人口准入”的含义是,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控制北京人口增长。她的提案基于以下理由:首先,北京是个资源稀缺型城市,目前人口已经接近各种资源的承载极限,严重制约了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目前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完善,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人口过多和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