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债权相对性之突破
孙建钢
【摘要】债权相对性是债之关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长久以来,也一直为世界各国学者和立法所认同。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关系的日益发展、债之关系的日趋复杂,债权相对性呈现出相当的突破和扩张的趋势。本文将从债权相对性的分析入手,进而观察、探究债权相对性的各种突破和扩张之情形,得出债权相对性之突破的理由和原因。同时,兼评我国关于债权相对性的立法状况。
【关键词】债之关系 债权相对性 理论 建议
【全文】
一、 债之关系与债权相对性
债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 这就意味着,债之关系只能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特定约束,而不能及于第三人。罗马法谚形象地把债之关系称为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法锁”。这是债权相对性的体现。
特定债权人得向特定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法律关系,学说上称为债权(债之关系)的相对性(Relativitat der Ford-erung) 。债权效力的相对性是由其内容所决定的。债权以义务人为特定行为为其内容,因而只能向特定人主张权利。
债权的相对性决定了它无排他性、无优先性、无追击性。在同一标的物上,可以同时并存多个债权。当标的发生争议时,债权于物权之后受偿,而各债权之间相互平等,无优先效力。债权更无追击效力可言,一旦标的物落于他人之手,债权人不得径直主张权利,仅能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在这些方面,债权与物权是迥然不同的。
具体言之,债之相对性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任何人不得擅自为他人创设债权债务关系;(2)非债之关系的当事人不得享有债权承担债务;(3)债务人只对债权人承担不履行债务的责任,不对债权人对外的任何人负债法上的责任;(4)债之关系的当事人,即使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后果,债权人亦不得直接向第三人请求损害赔偿。
作为罗马法精华的一种传承,近代大陆法系国家在民法法典化的过程中,将债权相对性作为一项原则性规定纳入了债法。如《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订立的契约,对于缔约当事人双方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德国民法典》第241条规定:“债权人因债的关系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
债之相对性原则的确立,是民法体系之完善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和物权一起,成为了民法体系中的两大支柱。
二、 债权相对性之突破
(一)对于债权相对性之突破的理解
债是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民事法律关系。 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在传统的债之关系中,有三个特定,即:债权人特定、债务人特定和债权客体特定。这三个“特定”将债之关系限制在特定主体和特定内容之中。换言之,这三个特定是债权相对性的构成基础。那么可以得出,无论是债权人、债务人或是债权客体,如果其中之一,指向了不特定之人或者不特定之内容,那么债权相对性即告突破。本文所论述之“债权相对性之突破”即建立于此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