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 ——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为了配合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北京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国际化。我们设想:在北京的郊区划出一片地,吸引奥地利的音乐学院、法国巴黎的美术学院、英国的戏剧学院和美国的舞蹈学院、德国的视觉设计学院和意大利的艺术学院到这里来发展。还可以吸引日本的动画片制作中心和韩国的游戏软件中心,以及香港的玩具设计开发中心来这里落户。更不用说吸引欧洲著名的电工学院和美国的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外交学院,都到这里来建立国际分校。他们也可以与北京的各个大学发展成为合资或合作的学院联盟。如果真的在北京地区发展出高等教育的“联合国”或艺术的“万国联盟”,北京才有可能说是将来的全国教育中心。
  (三)区域“政策”置换“投资”
  上海浦东发展的资金分为三个1/3:1/3来自政府税收与发债,1/3来自外资,1/3来自土地资产置换。上海的“资产置换”经验值得北京学习。资产置换分为有形资产的级差置换,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置换和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混合置换等。对北京市而言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置换是发展首都教育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也是北京的地缘优势。同时,多种形式的资产置换也应该考虑灵活使用。
  在经济规模方面,北京比不上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例如,北京在2002年的GDP为3130亿,上海为5208亿。人均GDP方面比不上深圳、广州、苏州、杭州、无锡和宁波等中型城市,2002年深圳人均达到5000美元,广州是4000美元,北京是3000多美元。[30]但是,北京的无形资产比其他任何一个省市都要多。无形资产包括:北京市城市户口、城镇土地使用权、子女入学便利、各种行业的经营许可权、地方税收政策的优惠权等。
  北京在发展教育方面如果缺乏资金的话,可以考虑利用北京特有的无形资产来置换外部多种形式的教育投资,用置换的资金作为北京与教育部、周边地区、外资与民营教育机构共建的费用。
  目前北京地区的人才与地价不够均衡:地价高的地方人才集中,地价较低的地方人才也缺乏。这种情况对于北京地区的长远发展不利,因为成本越高,对青年人才越缺乏吸引力。而长远的发展是需要青年人才集中才有可能实现的。
  因此应当沿轻轨向郊区与远郊区的延伸,发展教育项目和文化项目,由项目带动资金向这些线路流动,吸引人才向这些地区集中以促使轻轨沿线的地价上升,城市中心的地价下降,两者最终达到均衡;城市中心的人才与郊区的人才也达到均衡。当人才与资金向交通沿线的教育及文化项目流动产生了结果,中心区与周边区的地价与人才都趋于均衡。人才与地价均衡以后,北京地区发展的新格局就会出现。否则,再过若干年,北京的高等教育中心也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人才也随着转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潜力与机会同样随着人才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北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发展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知识产权为本的社会。[31]
  
【注释】作者感谢在2003年2月10日北京市部分教育界人士教育发展座谈会发言的代表提供数据资料。感谢北京市教育工委朱善璐书记、刘宇辉处长,北京大学郝平副校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杨开忠副院长等提供资料、观点及评论。感谢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教育学院陈学飞、文东茅、陆小玉副院长和陈洪捷教授的帮助。
【参考文献】[1][5] 〔美〕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英〕阿兰·A·瓦尔特司.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黄祖辉,蒋文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0. [2] 胡鞍钢.政府与市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12. [3] 〔日〕大前沿一:中国,出租中[M].(英文书名:China Impact)。 [4] 北京教育工作委员会网站“首都教育栏目”,2003年5月30日:http://www.bjedu-gov.cn。 [6] 〔美〕彼得·圣吉等著:学习型学校[M].上海:三联书店,199:879. [7][8] M.布雷.社区对教育的资助[A].〔美〕Martin Carnoy主编,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Z](第2版).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3,885. [9] 〔日〕小川佑和.东京学[M].196. [10] 吴志攀.加速折旧的生活方式,燕园法学文录[C],序言.北京大学法学院编,2000. [11] 北京市统计局编.2000年北京统计年鉴[Z].2001:410. [12] 〔日〕大前研一.看不见的新大陆[M].王德玲,蒋雪芬译.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1:356. [13] 苏州经济年鉴2002[Z].无锡经济年鉴2002[Z].江阴经济年鉴2002。 [14] 吴志攀.亚洲生产链[N].青年参考,2002-05-22. [15] S.J克利斯:教育技术经济学[A].〔美〕Martin Carnoy编著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Z].闵维方等译.2000:519. [16] H.G.格瑞贝尔.人才外流的经济学.〔美〕Martin Garnoy编著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 [17]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453. [18] 王志刚.财智时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18. [19] 吴志攀.我国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微观考察[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2):9. [20] 北京青年报,2003-02-05. [21] http://www.sina.com.cn 2003-02-20. [22] 〔美〕戴尔·尼夫.知识贫乏是危险的[M]迟文成等译,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158. [23] 杨开忠.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向北京市领导汇报的工作报告[R]2003-03. [24] 〔英〕格伦·彼得斯.超越下一次浪潮[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156. [25] 武怀海.北京市社区教育发展进入崭新阶段[EBL0L]http://www.jyb.com.cn/gb/2003/5/26. [26] 北京市统计年鉴2002[Z].最新资料见:http://www.bjedu.gov.cn/2003/5/30“首都教育”。 [27] 厉以宁,闵维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沈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47. [28] 卢跃刚.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传奇[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67. [29] 〔美〕安纳利·萨克森宁.硅谷优势[M].曹篷,杨宇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170. [30] 北京经济年鉴2003[Z];上海经济年鉴2003[Z]. [31] 〔英〕大卫·J·斯卡姆.知识网络[M].张宏佳等译.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345.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