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 ——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一)都市教育向边缘扩散
  如果将北京大都市作为高等教育中心的话,周边远郊区处于高等教育边缘的位置。现在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远郊区正在成为高等教育第二校园,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且形成了与大都市校园竞争的态势。
  由于在北京办学土地成本高,边缘地区成本低,例如廊坊开始与北京竞争教育资源。近两年来出现的“廊坊高等教育”现象值得研究。廊坊高等教育工程于1999年规划,2000年启动,现在已经建成了东方大学城。去年,廊坊东方大学城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北京有十几所大学的第二校区搬入廊坊大学城,来自全国的近五万学生在大学城入学。二期计划正在发展,建成后学生人数将会成倍扩增。从规划上看,将来还要发展三期工程,到那时,廊坊市常住人口的30%将由大学生构成。(注:2002年9月作者在现场参观时了解的情况。)当廊坊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素质大幅度改变时,就可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金三角”市或日本的“筑波城”。
  (二)教育中心向沿海地区发展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市也相继出现了兴办“高等教育”的现象:南方经济发达省区从前几年开始,纷纷吸引内地名牌大学到当地发展分校。这些地方政府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采用了多种鼓励措施吸引高校前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些措施包括直接经费援助、贴息贷款、各种免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鼓励区域发展的措施,称之为区域“胡萝卜”政策。[17]我国区域发展新特点是以高校作为知识经济原动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升级发展。
  “沿海教育”现象不但涉及在京的若干所大学,还影响到在京的一些名牌中学。广州郊区番禺已经发展成为新的大学城,广州市已经有二十多所大学的第二校园在这里安营扎寨。今天,包括北大附中在内的北京的许多名牌中学都被请到外地办中学分校。在上海的闵行和松江,杭州、宁波、无锡的郊区等都出现大学的分校区。
  南方沿海省市启动区域教育项目后,竞相争取包括北京在内的各大城市高等教育资源。如深圳市政府最早建立了“虚拟大学园”,将全国三十多所知名大学吸引到虚拟大学园中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并且在深圳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前三年,深圳市政府又投资兴建了“深圳研究生院”,一期吸引了北大、清华和哈工大三所大学的研究生院进入,二期将吸引南开、人大等进入。
  在紧邻深圳的珠海,当地政府也迅速发展了“珠海大学园区”一期工程,吸引了北师大、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六所高校进入,二期工程正在发展,还将吸引更多的全国著名高校进入园区。(注:2002年2月,作者在当地现场参观时了解的资料。)
  此外,上海、云南、河南、辽宁、江西、山东、新疆等省区,还有一些知名的城市,如青岛市、威海市、大连市等负责教育的领导来到北京,与各名牌高校座谈,鼓励在京高校到他们当地建立第二校区或分校。
  地方“教育现象”表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正像当年吸引外资企业到当地投资那样,现在正在大力吸引北京名牌高校和中学到当地办学。吸引外资是有形投资,是物质投资,现在吸引高等院校到当地办学,是智力投资,是无形资产投资。
  沿海“教育现象”三个发展阶段非常明显:从学校与房地产项目“捆绑”发展的第一阶段[18],到为了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社区文化发展引进大学加入的第二阶段,再到为了人才工程与知识创新工程共建“二级学院”或“二级研究生院”的第三阶段。沿海“教育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出现,已经表明教育不再是一个第三产业单独发展的思路,而成为全民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共建、整体发展的“社会文化工程”、“社会文明工程”和“社会知识工程”。
  (三)企业办学
  在沿海办学现象出现的同时,企业办学现象也在北京和周边地区出现了。办学需要资金,企业用剩余资金投入办学。企业投资其他行业的风险较高,办学投资被认为是投资风险小而收益高的项目;办学可以有税务方面的优惠,还可以有一定的广告效应等,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科研最新信息与成果。也有一些企业家对于办学还抱有个人对教育的一番情结:他们自己由于各种原因在年轻时没有完成教育,用后来办学作希望与理想的寄托。
  还有一些企业甚至以办教育或培训为主业。在国外,美国的凤凰城的教育企业以办大学为主,是上市公司,在高速公路边做大幅广告。美国的考试企业托福也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跨国经营。日本的LEC是法律与会计师考试的全国最大的超级连锁学店:有40万学生和4000名教职员,在全日本开办了30多家分店和数百个教室。现在这些教育企业正在陆续进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